小雪

编辑
本词条由“小小编” 建档。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是反映气候特征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古籍《群芳谱》中记载的:“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其意思是,“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改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足,因此称做小雪。《月令七...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是反映气候特征的节气。

历史渊源

编辑

节气含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古籍《群芳谱》中记载的:“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其意思是,“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改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足,因此称做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二十四节气解》中说:“雨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小雪

小雪[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

节气物候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小雪

00:46

小雪节气介绍(来源:科学小眼睛)小雪初候“虹藏不见”是指小雪节气后,气温已经很低,空中飘下来水分子凝结成的雪花。此时空气湿度不大,气候干冷,太阳照射角度也更偏向南方,所以这时不具备形成彩虹的条件。小雪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是指此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更直观的反映就是此时地面已失去生机,大地一片枯黄色,空气中的水分稀少导致云朵也更少,广阔的大地上面就是空旷的天空。小雪三候“闭塞而成冬”是指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进入冬季之后,太阳逐渐南移,大地的光照时间越来越少,气温也随之越来越低。人们也开始穿起各种防寒保暖的衣物,减少外出活动。

小雪

气候特征

编辑

小雪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中国东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降温天气。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强冷空气影响时,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小雪阶段比入冬阶段气温低。到了小雪节气,意味着中国华北地区将有降雪。冷空气使中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

小雪

农事活动

编辑

在小雪节气初,东北土壤冻结深度已达10厘米,往后差不多一昼夜平均多冻结1厘米,到节气末便冻结了一米多。所以俗话说“小雪地封严”,之后大小江河陆续封冻。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来年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因此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小雪

小雪[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

北方地区小雪节以后,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编箔包扎株杆,以防果树受冻。且冬日蔬菜多采用土法贮存,或用地窖,或用土埋,以利食用。俗话说“小雪铲白菜,大雪铲菠菜”。白菜深沟土埋储藏时,收获前十天左右即停止浇水,做好防冻工作,以利贮藏,尽量择晴天收获。收获后将白菜根部向阳晾晒3~4天,待白菜外叶发软后再进行储藏。沟深以白菜高度为准,储藏时白菜根部全部向下,依次并排沟中,天冷时多覆盖白菜叶和玉米杆防冻。而半成熟的白菜储藏时沟内放部分水,边放水边放土,放水土之深度以埋住根部为宜,待到食用时即生长成熟了。小雪节气也要加强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促进麦苗生长,以便安全越冬。

小雪

贮藏蔬菜

小雪期间,长江中下游开始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可见初霜。但初雪来得迟,一般在12月中下旬。这一地区在小雪节气期间开始了小麦、油菜的田间管理,并开始积肥。小雪的到来意味农民们需要开始储存粮食和蔬菜,为了度过冬季,需要在小雪之前把所有的粮食、果实和蔬菜收集、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节气养生

编辑

阳光防抑郁

小雪节气里,天气阴冷晦暗光照较少,此时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所以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多听音乐。清代医学家吴尚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传统医学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人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从西医角度说,冬季多晒太阳,可以补充维生素D,有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阳光能帮助合成5-羟色胺,有利于克服抑郁。

保暖防感冒

小雪已是初冬季节,天气较为寒冷,起居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平日可做干浴按摩功,两手掌相互摩擦至热,先在面部按摩64次,用手指自前头顶至后头部,侧头部做梳头动作64次,使头皮发热,然后用手掌搓两脚心,各搓64下,最后搓到前胸、腹背部,做干洗澡,搓热为止。此方法适用于预防流感。小雪过后,北方地区开始供暖,室内温暖如春,穿着也是厚衣加身,因此就很容易上火,这时就需要饮食调理。

少辛清内火

这个节气里,室内暖气都开始供暖,外面寒冷,人们穿得严实,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就容易生“内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容易上火。经常听说周围的人出现口腔溃疡,甚至脸上的疙瘩也比平日里多了,这些就是内火的表现,虽然寒冷的日子里,人们喜欢吃热乎乎的食物,但是姜教授告诫大家,过于麻辣的食物最好不要吃,这会更助长体内的“内火”。另外,寒冷干燥的室内,大多数人感到口鼻干燥,好像要冒火了,建议大家可以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这个季节的白菜、萝卜都是当季食物,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而且,白萝卜能清火降气、消食,非常适合这个节气里食用。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要吃麻油、姜和糯米等食物,这些食物能够帮助人们保暖和增强体力。

养肾按太溪

如果在寒冷的冬天我们能够掌握一些养生小技巧,用自己辛勤的双手,给身体注入一些能量,秉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强身健体就指日可待了。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而五行相对应的自然季节是春、夏、长夏、秋、冬。因此不同的季节所需要重点保养的脏腑也就有所不同。所以四季养生的原则是: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季则应当以保养肾脏为主。如果肾水充盈,精之充足,肾的“原阳”或者说“真水”才会发挥其作用,温润营养我们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同时,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对该养护的脏器也应不同对待。在这里所说的空间是指人体和自然空间存在共性,即“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肾与自然界各气相应,冬天是藏精固精的良好时机,应季养护肾脏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选择在冬季养肾的原因。揉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坚持泡脚抗寒

小雪节气前后,三类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第一类是哮喘、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类疾病,这类疾病多与气温不稳定、忽冷忽热导致身体受凉有关;第二类是心血管类疾病,这类人多与气温骤降有关;第三类是在10月-12月高发腹泻,患者多为6个月至3周岁的婴幼儿。小雪节气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医认为,冬季应该早睡晚起,最好不要迟于22点休息。如果超过1点还不休息,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加之小雪节气后气温下降明显,太晚休息更易生病。其次,应该多吃温性食物。平时的菜肴中可以多加入一些葱、姜、蒜,每天喝一杯热牛奶,适当吃芝麻、花生等有助补肾的食物。水果类可以多吃些橙子和橘子,但要注意的是,橘子属性略温,一次吃太多容易上火。再次,每晚用热水泡脚(患有不适合泡热水的足部疾病者除外),用热水泡脚能刺激足底穴位,提高机体抗寒能力。人们之所以感觉身体发冷,多是阳气不足。中医有“动则生阳”的说法,建议市民多做一些锻炼,以室内运动为好,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不要太剧烈,以免伤了气血。饭后最好散散步,不要吃了饭就躺下或坐下。对于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来说,这段时间里,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由于这一阶段室内外温差较大,到户外活动时,要注意提前做好热身运动。

饮食习俗

编辑

参考资料

相关民谚民谣

编辑

民谚

根据区域分类

参考资料

根据作用分类

参考资料

小雪

小雪图

民谣

节到小雪天降雪,农夫此刻不能歇。继续浇灌冬小麦,地未封牢能耕掘。大白菜要抓紧砍,菠菜小葱风障遮,大小冬棚精细管,现蕾开花把果结。冬季积肥要开展,地壮粮丰囤加茓[xué]。植树造林继续搞,果树抓紧来剪截。牛驴骡马喂养好,冬季不能把膘跌。农家副业要大搞,就地取材用不竭,油房粉房豆腐房,赚钱养猪庄稼邪(长),苇蒲绵槐搞条编,技术简单容易学。鱼塘藕塘看管好,江河打鱼分季节,春打黄昏冬五更,浑水白天清水夜。

节气诗词

编辑

参考资料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350264/

(36)
词条目录
  1. 历史渊源
  2. 节气含义
  3. 节气物候
  4. 气候特征
  5. 农事活动
  6. 节气养生
  7. 阳光防抑郁
  8. 保暖防感冒
  9. 少辛清内火
  10. 养肾按太溪
  11. 坚持泡脚抗寒
  12. 饮食习俗
  13. 相关民谚民谣
  14. 民谚
  15. 民谣
  16. 节气诗词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