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

编辑
本词条由“小小编” 建档。
高澄(公元521―549年),字子惠,其祖籍是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公元521年在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出生。他是神武帝高欢的长子,母亲为武明皇后娄昭君,高澄是东魏时期权臣、政治家、军事家。正光二年(公元521年),高澄出生于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因才智过人,在中兴元年(公元531年),其十岁那年就被立为渤海王世子,还曾被高欢派去招降高敖曹。之后他又到杜询那里学习,聪明过...

高澄(公元521―549年),字子惠,其祖籍是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公元521年在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出生。他是神武帝高欢的长子,母亲为武明皇后娄昭君,高澄是东魏时期权臣、政治家、军事家。

人物生平

编辑

年少宰相

正光二年(公元521年),高澄出生于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因才智过人,在中兴元年(公元531年),其十岁那年就被立为渤海王世子,还曾被高欢派去招降高敖曹。之后他又到杜询那里学习,聪明过人,杜询很是叹服。中兴二年(公元532年),北魏安定王将高欢任命为丞相、柱国大将军,受到父亲的恩荫,安定王在三月又将高澄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同年,北魏孝武帝即位,改年号为大昌,将高澄加封为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并让他娶魏孝静帝的妹妹冯翊[yì]长公主为妻。史书记载,当时高澄十二岁的时候,神态就已经英俊豪放,仿若成人,武帝高欢用时事政务成功与失败的问题考问他,他的辨析都是切合事理的,此后军国大政的筹划谋略他都有参与。永熙三年(公元534年),高欢等人拥立十一岁的孝静帝即位,建立东魏,改年号为天平。天平三年(公元536年),高澄年纪轻轻已经担任大行台、尚书令、并州刺史等官职。他自请希望到东魏国都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辅政,被孝静帝任命为尚书令兼将军、京畿[jī]大都督。朝臣们虽听说高澄年轻老成,有度、有见识,但总觉得他是个少年,仍然把他当孩子对待,不以为意。但高澄自上任起,执法严格,处事雷厉风行,朝廷内外无不震惊而对他感到肃敬。元象元年(公元538年),东魏下令让高澄代理吏部尚书职务,他开始对崔亮制定的按待职年限提拔官员的制度做出改变,以品德与才能为依据提拔官职,又将原有的尚书郎淘汰,选拔出门第才能适宜的人来充当。只要是具备才能及声望的人士,就算没有推举提拔,他也要把他们都罗织到自己的门下,和他们一起谈古论今,吟诗诵赋,这得到了当时士族官员的称赞。不仅如此,当时东魏与南方的梁朝关系比较和睦,双方的使节往来频繁。为了显示各自的“国威”,东魏与南朝梁的使节都竭力在言辞、才学方面争锋,常常出现热烈辩论的场面。无论是梁使至邺城,还是魏使至建康(今江苏南京),都是如此,久而成为惯例。高澄则乐于此道,每当设宴招待梁使,高澄或者亲自到场,或者派遣属下去到现场。凡是东魏方面有所妙论、他也都兴奋异常,为之鼓掌助威。

惩治贪贿

兴和二年(公元540年),高澄被加封大将军,担任中书监、吏部尚书等官职,自从河阴之变后,尔朱荣为了安定朝中人心,上奏滥封官爵。因此从那之后,朝廷中在职的官员,廉洁奉公的是很少的。高澄便举荐面无私的崔暹为御史中尉,严厉打击那些无法无天的贪官污吏,尤其是身居高位的权贵,有许多人被绳之以法,官场风气有很大的改观。同时在高澄的主张下,还令朝廷将治国的政策书于榜上,公开张贴在街头,供天下百姓自由评论,发表意见。对那些提出建议或批评时事的人,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即使言过其实或言辞激烈,也予以宽容,不加罪责。武定二年(公元544年),由于丞相高欢多数时间都在晋阳居住,孙腾、司马子如、高岳、高隆之都是高欢的亲信党羽,高欢都将朝中的政务交给他们处理。邺城的人将这四人称为“四贵”,他们四人在朝廷内外拥有炙手可热的权势,他们大多专权、放肆、骄纵而又极富贪欲。其中史籍记载,“司马子如就与太师咸阳王一起不停地贪污国家财物。高欢也对他们的行为有所耳闻,于是打算削弱他们的权力,所以将高澄委任为大将军、领中书监,将从前归门下省处理的机要事务一律移交给中书省,此后对文武百官进行奖励和惩处,都必须在事先报告高澄。不仅如此,在高澄的支持下,崔暹、宋游道两人还先后对司马子如、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太保孙腾、司徒高隆之等位高权重的官员都进行了言辞犀利的弹劾,其中司马子如和元坦还都遭到了贬官。

侯景之乱

武定四年(公元546年),高欢率军队攻打西魏的玉璧城(今山西运城),久攻不下,因此生病。随即,高欢命高洋驻守邺城,将长子高澄召到晋阳(今山西太原)汇合。武定五年(公元547年),高欢去世,高澄隐瞒了其的死讯,只有行台左丞陈元康知道。其中高欢的一位宠臣侯景,素来都非常看轻高澄,高欢在临终之时也给高澄分析了形势,高澄深知此人定会谋反。在高欢病入膏肓的时候,高澄曾假借高欢的口吻用书信想召侯景入晋阳,从而除掉他,但是被侯景识破。不久后,侯景占据了河南地区反叛东魏,向西魏归顺,颍州(今安徽阜阳)刺史司马世云也率领全城民众响应他。同年,高澄派武卫将军元柱等人率军队数万人日夜兼程攻打侯景,在颍川(今河南禹州)北面和侯景的军队相遇,元柱一方大败。之后,又命韩轨等人率军队在颍[yǐng]川(今河南禹州)包围侯景,侯景又割让东荆州、北兖[yǎn]州、鲁阳、长社四座城向西魏行贿,希望得到西魏的军队援助,西魏同意后派军队前来,高澄的军队不得不撤退返回邺城。同年,高澄在晋阳为高欢发丧,孝静帝任命高澄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君、录尚书事、大行台、渤海王,高澄成为东魏的实际掌权人。高澄在这里曾上奏辞去职位,希望停止渤海王的爵号,孝静帝于是任命高洋代理军国大政,同时派大臣去勉励高澄,劝他回来执掌朝政。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八月,梁武帝下诏派大军出发征讨东魏,东西两魏开始对峙。同年十一月,梁武帝下令让萧明渊在寒山一带建造堤坝来围流泗水淹灌彭城(今江苏徐州),等攻占了彭城就可以进军和侯景形成掎[jǐ]角之势攻打敌人,也就是东魏高澄的军队。同年十一月,高澄任命慕容绍宗为东南道行台,让他同高岳、潘乐一起前往彭城(今江苏徐州)救援。慕容绍宗用计赢得了胜利,生擒了贞阳侯萧明渊和胡贵孙、赵伯超等人,还进一步追击占领了潼州(今安徽灵璧县)。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底,高澄的军队继续袭击侯景,侯景退到涡阳(今安徽蒙城)驻守,抵挡不住东魏追兵的围困,在几个月的对峙之后,被其在决战中击溃,全军覆没。武定六年(公元548年),侯景的部队被高澄军队击溃,侯景最后带领八百名残余部队一路南逃入梁,进袭并占据了南梁寿阳(今安徽寿县)。在追击侯景期间,东魏军队在途中还收获了西魏守将因为害怕而逃走的弃城,如豫州刺史羊鸦仁抛弃的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和殷州刺史羊思达放弃的项城(今河南周口)。同年,高澄多次向梁朝递交国书,请求通好,并且礼待俘虏萧明渊,促成两国的交好。武定六年(公元548年八月),高澄派尚书辛术率领众将夺取长江、淮河以北地区,总共占领了二十三个州。不到一年时间,东魏借着侯景之乱从中渔利,不仅得到了二十三个州,在武定七年(公元549年),王显贵献出寿阳向东魏投降,羊海也率领部队投降,东魏于是占据了淮阴。虽然高澄在派高岳等人攻打颍川(今河南禹州)时,损失惨重,大将慕容绍宗也在战役中去世,但是最后还是将颍川(今河南禹州)收入囊中,改颍川(今河南禹州)为郑州,将疆域从淮河以北一直拓展到了长江沿线。

遇刺身亡

武定七年(公元549年),东魏晋升高澄为相国,封为齐王,给予特别优厚的待遇。但同年高澄遭到刺杀,死于非命。史籍记载了高澄遇刺的详细经过:高澄擒获徐州刺史兰钦的儿子兰京,让他做服侍饮食的奴仆,兰钦请求赎回兰京,高澄不同意。兰京多次提出请求,高澄不仅不同意,还肆意殴打他。于是兰京和他的六个同伙谋划作乱,准备暗杀高澄。当时高澄在邺城,住在北城东柏堂。他非常宠幸琅邪公主,于是为了来往方便,经常把侍卫派到外面。这一天,高澄和散骑常侍陈元康、吏部尚书侍中杨愔、黄门侍郎崔季舒屏退身边的侍从,谋划逼迫东魏主禅让的事情,一起商议拟定百官人选。兰京送来饮食,高澄让他退下,对众人说自己昨夜做梦曾梦到被其所杀。兰京听后,就立马把刀藏在盘子底下,谎称要再次进来送食物。高澄生气斥骂,兰京直接挥刀逼近高澄,高澄扭伤了脚,钻到床下,却还是被杀死。等其弟高洋接到消息赶来,高澄已经去世。高澄死后,高洋继承父兄基业。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齐。其追封高澄为文襄皇帝,庙号世宗。

施政举措

编辑

政治方面

元象元年(公元538年),高澄代理吏部尚书职务,他改革崔亮制定的按待职年限提拔官员的制度,提出以品德与才能为依据提拔官职,又将原有的尚书郎淘汰,选拔出门第才能适宜的人来充当。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高欢打算削弱孙腾、司马子如、高岳、高隆之四人的权力,于是将高澄委任为大将军、领中书监,将从前归门下省处理的机要事务一律移交给中书省,对文武百官进行奖励和惩处,都必须在事先报告高澄。不仅如此,在高澄的支持下,他提拔的两位官员——崔暹、宋游道,公正不阿,不畏权贵。两人先后对司马子如、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太保孙腾、司徒高隆之等位高权重的官员进行言辞犀利的弹劾,其中司马子如和元坦甚至遭到了贬官。高澄爱贤好士,没有民族偏见,在鲜卑政权之中,能够做到礼遇汉族士大夫。崔暹[xiān]等一干汉族文官在高澄的大力支持下敢于全力纠察权豪。军事方面武定七年(公元549年),西魏王思政防守长社城,数次击退东魏进攻,还杀死了东魏大将慕容绍宗。于是高澄亲率十一万大军到达前线,先截断粮道,后聚水攻城。王思政眼看城破,便要举剑自刎,被部下劝阻。后来,高澄派人向王思政劝降,可是王思政见到高澄“辞气慷慨,涕泪交流,无挠屈之容”。高澄不仅没责怪他,反而以丰厚的奖励赏赐给他。

经济方面

武定六年(公元548年),高澄曾担心民间的钱币质量粗劣,分量不足,提议不禁止民间私自铸钱,只是要在市场门口挂秤,凡是不够五铢重的钱,一律不准进入市场流通。朝中官员商议后认为当年收成不好,请求等到别的年份再推行,于是作罢。

律法方面

天平中期,高澄当时在邺城辅政,此时主张修订 《麟趾格》,实际负责人是高澄所器重的心腹崔暹,参加的有邢劭、 魏收、 封述等。高澄所主持的 《麟趾格》 的修订与颁布实施,为东魏的政权稳定及其统治走上正规化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北齐大规模地修订、 刊定 《麟趾格》 做好了前期准备。

相关争议

编辑

据学者何德章推测认为,高澄的死很可能是其弟高洋为了谋取政权所为,主要有两个疑点:一是高澄与权臣商议逼迫东魏主禅位,为何没有高洋在场;二是高洋在高澄死后为何反应迅速,并且能隐瞒住高澄的死亡消息,在稳定了局势了之后才被公开。另有学者韦琦辉认为,高澄的死幕后真凶并不是高洋而是侯景的可能性更大。

人物评价

编辑

史籍《北齐书》说他出生就非常聪明,得到高欢的宠爱。唐代李延寿在《北史》中评价他说,他容貌姣好,擅长和人交往,性情聪慧足智多谋,政治上处理政事果断,爱贤才。但是他年轻气盛,待下严格,主张严刑峻法治国,侯景的叛乱也有惧怕他的威严这方面的原有。另外,他还纵情声色,罔顾人伦,这方面不顾制法,非常肆意。据北史记载,魏徵评价高澄说他有英明的谋略,能够讨伐叛逆,安抚远方。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高澄为北齐政权奠定了基础,有不可磨灭的作用。2004年出版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历史人物卷》中评价高澄“利令智昏、生活糜烂”,并将高澄归为“巨贪大奸”人物一类。

人物作品

编辑

武定五年(公元547年),高澄曾想要招抚侯景,曾作《与侯景书》。

家族成员

编辑

人物轶事

编辑

暗通庶母

勃海王高欢的嫡长子高澄同他的小妾郑氏有私情。高欢打败稽胡后回来,一个婢女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另有两个婢女在一旁充当证人。高欢将高澄打了一百大棍,并将他囚禁。娄妃也遭到隔离,禁止她见高欢。高欢从前收纳魏敬宗的皇后尔朱氏为妾,对她十分宠爱,他们生了一个叫高浟的儿子,高欢想把他立为自己的继承人。高澄于是找到司马子如求救。司马子如到王府拜见高欢,假装不了解内情,请求与娄妃见面,高欢就对司马子如说了详细的情况。司马子如说:“消难也同我的小妾有私情,这件事只能加以掩盖。娄妃与王爷是结发夫妻,最初经常拿出父母亲家中的财物资助您。您在怀朔的时候遭到别人用木杖责打,背上一块完好的皮肉也没有,娄妃在身边白昼黑夜不间断地侍候您,后来为了躲避葛荣这个奸贼,你们一同出走来到并州,生活困苦,王妃烧马粪煮饭,亲手制作靴子,这样的恩义如何能忘记呢?你们夫妇两位相互适合,所生的女儿嫁给了身份最为尊贵的皇帝,儿子高澄则成为您大业的继承人。况且王妃的弟弟娄领军建立了突出的功勋,如何可以轻易动摇呢?一个女人就好比一棵小草,没有必要看得太重,何况婢女的话也没有相信的必要!”高欢听完,就让司马子如再次查问这件事情。司马子如与高澄相见,就责怪他说:“你作为一个男子汉,怎么能因为害怕威严就自己诬蔑自己!”同时,他又让那两个婢女将自己的证词推翻,威逼告状的婢女上吊自尽,并且向高欢汇报说:“那些话实属无中生有。”高欢听了非常高兴,派人去把娄妃和高澄叫来。娄妃从远处望见高欢,便每走一步就叩一个头,高澄同样边跪拜边向前。父亲和儿子,丈夫和妻子全都流泪哭泣,自此又和好如初。高欢摆下宴席,在席上说:“保全我们父子二人关系的,是司马子如呀!”于是便赏赐司马子如黄金一百三十斤。

与李昌仪

李昌仪,生卒年不详,赵郡平棘县(今河北赵县)人。文武兼备,嫁给东魏御史中尉高仲密,后遭到高澄调戏,导致高仲密进一步对高澄不满,后投降西魏。她被迫论为高澄的妾室。北齐建立后,进入宫中做女官,乾明元年(公元560年),杨愔与燕子献、郑颐等人计划将高殷的两个叔叔高演和高湛外调为刺史,因为高殷太过仁慈,于是将计划用书信通报给高殷的母亲皇太后李祖娥,详细陈述平安和危险。李昌仪当时在宫中做宫人,李祖娥因为李昌仪是同族的姑姑,非常亲热喜爱她,将书信给李昌仪看,李昌仪将此事秘密的报告了太皇太后娄昭君,杨愔[yīn]与燕子献、郑颐等人最终都被杀死。

与元玉仪

西魏高阳王元斌有个庶出的妹妹名叫玉仪,在元斌家中地位很低,成为孙腾的歌舞妓,后来又被孙腾抛弃。高澄在路上与她相遇,喜欢上了她,于是纳她为妾,她受到高澄的特殊宠爱,被封为琅邪公主。高澄对崔季舒说:“崔暹必然会对我直言劝谏,不过我也有对付他的办法。”等到崔暹有事情向他询问时,高澄对他不再和颜悦色。过了三天,崔暹将名帖揣在怀中来见高澄,名帖掉了下来。高澄问道:“你为什么持名帖见我?”崔暹有些畏惧地说:“因为我尚未进见公主。“高澄十分高兴,拉起崔暹的胳膊,带他到室内与公主相见。

研究书目

编辑

相关作品

编辑

文学作品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350291/

(57)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年少宰相
  3. 惩治贪贿
  4. 侯景之乱
  5. 遇刺身亡
  6. 施政举措
  7. 政治方面
  8. 经济方面
  9. 律法方面
  10. 相关争议
  11. 人物评价
  12. 人物作品
  13. 家族成员
  14. 人物轶事
  15. 暗通庶母
  16. 与李昌仪
  17. 与元玉仪
  18. 研究书目
  19. 相关作品
  20. 文学作品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