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位于故宫南北中轴线上,是内延三宫的最后一座殿堂,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名称由来
编辑坤宁宫的名称,与乾清宫相呼应。关于其名称背后的内涵,也不得不与乾清宫一同说起。“乾清”与“坤宁”二词,出自《道德经》和《周易》。《道德经》中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的说法。这里所谓的“一”,指的就是元气,即万物形成的初始,阴阳二气形成,阳气轻且清,上升成为天,阴气重而浊,下降形成地。所以,才会有“天清”“地凝(宁)”。“清”是明亮的意思,“宁”通凝,有积蓄、博厚之意。《周易》称,“乾为天,为圜,为君……坤为地,为母”。所以,皇帝居住的宫殿被称为乾清宫,皇后居住的宫殿被称为坤宁宫。总而言之,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 乾清,即天高明,坤宁,即地博厚。所以,乾清、坤宁二宫,蕴含着天地相交,阴阳之合的寓意。
历史沿革
编辑坤宁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首位入住坤宁宫的是明仁宗的诚孝昭皇后张氏。张氏出身贫寒,洪武年间被封为燕王朱棣长子朱高炽的世子妃。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时,崇祯的皇后(周皇后)就是在坤宁宫自杀的。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进行改建,将原来的正中明间开门,改为东次间开门。并且,原来的槅扇门被改为双扇板门。其次棂花槅扇窗,被改为直棂吊搭式窗,窗户纸糊在窗外。最后西侧四间,南、北、西三面围炕,就是所谓的“万字炕”。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清嘉庆二年(1797年)冬乾清宫火灾,大火延烧了乾清宫及两侧昭仁、弘德二殿,甚至连坤宁宫的前檐也受到了创伤。嘉庆三年(1798年)大修。面阔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底殿顶。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大婚,在坤宁宫举行,共耗费白银一千一百万两;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大婚,在坤宁宫举行,在国家极为贫困的条件下,仍然耗费白银五百五十万两。今在洞房内的装修和陈设,是光绪皇帝大婚时布置的原状。辛亥革命以后,溥仪举行婚礼时,也曾在坤宁宫住过。
1922年溥仪大婚时坤宁宫外景
1959年,坤宁宫布置了原状陈列,这次布置的经过,是先研究查料,如1925年3月15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刊行的《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内务府广储司所存的坤宁宫陈设档、乾隆年间纂修的《满州祭天祭神礼》、以及《大清会典事例》《内务府办事则例》等等清代官书和清室着善后委员会时期拍摄的一部分现场照片,并向会经在坤宁宫吃过肉的老先生进行了访问。
建筑布局
编辑总体布局
外部布局
坤宁宫座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坤宁宫平面呈长方形,两层屋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
内部布局
坤宁宫,隔着交泰殿与它南面的乾清宫相望,是一座九开间的重檐庑殿式建筑。坤宁宫包括主殿和两旁的配殿,两座配殿相当于乾清宫两旁的昭仁殿与弘德殿。但这两座配殿没有另起名称,分别称为坤宁宫东暖殿和西暖殿。改建后的坤宁宫,其“中宫”的地位没有被改变,但其西四间,成为萨满教祭神的重要场所。坤宁宫面阔九间,其中最东、最西的两尽间是室外夹道,室内共七间。门开在东次间,门西侧的四间,即明间、西次间、西梢间和西次梢间,与东次间相通,室内空间宽敞,是祭神的场所。进门正对着的,是祭神时所用三口大锅,其中两口煮肉,另一口用来蒸糕。坤宁宫门东侧两间,隔出为东暖阁,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坤宁宫的正堂没有安设匾额。东暖阁的正中楹柱上,原来有乾隆皇帝御书的楹联:"天惟纯佑命,俾尔戬毅,百禄是荷;民其敕懋想和,绥以多福,万寿无疆。"东暖阁又分为阁上和阁下东、西室三部分。阁上悬有乾隆皇帝御书的匾额"福德相",匾额两旁的楹联是:"功德庄严辉宝月;薰闻安乐引祥风。"阁下东室有匾额"紫垣",西室有联:"斯干咏松竹;天保颂升恒"。坤宁宫东暖殿上悬挂着雍正皇帝御书的匾额"为正坤元"。西暖殿上悬挂着乾隆皇帝御书的匾额"德治六宫"。上述匾额和楹联到清末时多已无存。坤宁宫是明清两代皇后的正宫。明代坤宁宫的职能比较单一。坤宁宫北面是通往御花园的坤宁门,在明代这个位置是一个围廊,名为游艺斋,与御花园连通。
建筑形制
坤宁宫面阔九间,进深三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屋面,两层檐下均施以单翘重昂七踩斗拱,龙凤枋心和玺彩画。在明代时为皇后的正寝宫,清代时则改成皇帝的洞房和供奉满族萨满教神灵之处,因此装修风格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前檐明代为明间开福扇门,菱花心门窗,清代改为东次间装板门,其余改为直棂吊搭窗。室内明间、两次间和西梢间通敞,明间以西,南、西、北三面砌筑大炕,称为"万字坑",是满族信奉的萨满教祭祀场所。
重要物品
编辑祭神
坤宁宫西边的几间是用来祭祀的场所,从西二间到东三间。西二间到正间为一个整体的空间,其北、西、南三面为连通的万字炕。南炕边有直棂吊搭窗,支起后可见内部装有玻璃。西炕紧贴西墙,设置有关帝像及神幔、低桌、供器、髹漆黄亭、叩头桌等朝祭陈设。西二间北炕后为墙。
西炕上的陈设和北炕后的墙
西三间和正间北炕后则为盲窗,这两间设置有蒙古神、画像神、无字神牌以及神幔、低桌、腰铃、手鼓、花梨木拍板、供器等夕祭陈设,炕前的地上还铺有宝相花纹饰的地毯,毯上有吃胙肉的坐垫。
坤宁宫正间陈设
东三间也就是坤宁宫开门的那一间,其内为一灶间,灶台上有三口煮肉用的大锅,东墙上还有灶神牌位,灶间前设置有锡面的杀猪案桌,案前还有两只锡里木槽,用来盛装猪血。
灶间前的锡面杀猪桌案和木槽
灶间东南侧则摆放了两个用来盛放净水的青花龙纹大缸。这些根据档案而恢复的原状陈列很好地帮我们再现了当年的场景。
青花龙纹大缸
《增受泰元图轴》
2014年5月,故宫工作人员准备修复原本挂在坤宁宫墙上的一幅古画时,发现古画后面的墙面上出现了一幅贴落,其中横披出自咸丰御笔。清代画家顾铨的《增受泰元图轴》原本挂在坤宁宫东暖阁的东墙上。日前,故宫工作人员准备对该画卷进行保护修复,在将此画卷摘下时,看到了一幅贴落。该贴落包括一副对联、一件“福”字斗方和一幅横披。其中,横披上有咸丰落款。经过故宫相关专家初步判断,这套贴落才是东暖阁的原装陈列。“从整体风格看,贴落的内容及用色与东暖阁中,帝后大婚的原装陈列相吻合”。而对联和“福”字斗方出自谁人之手,尚有待考证。该贴落在故宫没有登记信息,其一直未被发现,也与故宫藏品过多有关。
历史文化
编辑寝宫
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面阔九间,原来是正面中间开门,有东西暖阁。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时,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是在坤宁宫自缢身亡的。
祭神
清代,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按满族的习俗把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从东数第三间开门,并改成两扇对开的门。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为祭神煮肉用。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在坤宁宫的萨满教祀神活动,是宫中最频繁的祭祀。除每年中的几次大祭,如春秋立杆大祭时将神位移至堂子致祭时,坤宁宫停止祭祀已活动外,每天都有祭祀活动,而且还分朝祭、夕祭、背灯祭、月祭、四孟朔祭等。有时帝、后要亲诣行礼。萨满教为众神崇拜,故坤宁宫中供奉多位神,朝祭神有释迦牟尼佛(简称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佛为小塑像,供于小亭内,菩萨、关帝为画像。
婚房
在清代,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如果先结婚后当皇帝的,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
开发与保护
编辑1961年3月4日,包括坤宁宫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坤宁宫作为明清皇宫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3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