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魃

编辑
本词条由“小小编” 建档。
女魃[bá],或名女妭[bá],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旱神,身份为天女、黄帝之女、灾神。女魃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其称: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在传说中,蚩尤经过长期准备,黄帝发起攻击。黄帝派应龙到冀州之野去抗击他。应龙发动滔天洪水围困蚩尤。蚩尤请来风...

女魃[bá],或名女妭[bá],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旱神,身份为天女、黄帝之女、灾神。

历史起源

编辑

女魃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其称: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在传说中,蚩尤经过长期准备,黄帝发起攻击。黄帝派应龙到冀州之野去抗击他。应龙发动滔天洪水围困蚩尤。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应龙的军队迷失在漫天风雨之中。黄帝听说雷泽里的雷神有一座骑夔[kuí]牛,经常拍打自己的肚子,能发出惊天动地的雷声,就杀了夔牛,用他的皮做成大鼓敲打起来,震破蚩尤的凄风苦雨。黄帝又派了天女魃参战。魃身穿青衣,在她的帮助下,黄帝终于擒杀了蚩尤。应龙和魃建立了奇勋,但也丧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魃留居赤水之北,从此北方多干旱,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们诅咒驱逐,称为“旱魃”。

女魃

01:17

女魃起源(来源:春十八说)

形象记载

编辑

神的形象

女魃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为天女形象,其形象特征为身着青衣的女子。女魃带有神怪二重的身份,人们将其视为旱神,但又以多种方式对其进行驱逐,以实现驱旱求雨的目的。

女魃《山海经》中天女旱魃形象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祈雨的巫术亦有很大的关系。《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女丑被十个太阳给活活烧死。袁珂先生认为:“所谓‘炙杀’,疑乃暴巫之象……暴巫焚巫者,非暴巫焚巫也,乃以女巫饰为旱魃而暴之焚之以禳[ráng]灾也,暴巫即暴魃也。女丑衣青,旱魃亦衣青,是女丑饰为旱魃而被暴也。”先秦时期,每遇旱灾,往往有暴巫焚尪[wāng]的仪式,而这种仪式很可能就是将巫尪装扮成旱魃的形象加以暴晒或焚烧。河南洛阳和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中,均有“虎吃女魃”场景的图案。洛阳西汉壁画墓隔墙前额上部壁画中展现的即是“虎吃女魃”的景象,“树梢上绘三只黑色飞燕。树枒上搭着红色的衣物,树干下边躺一头北足南的裸体女人,用墨勾轮廓,体施灰色。女人头发缠在树干上,右臂上伸,两乳下垂,身上站一只凶猛的羽虎,口噬其左肩,右爪抓其头顶”,发掘者认为:“该画和文献所记的魃,除眼睛不同外,那种红衣、红树梢、乱飞的鸟都可能象征着旱意。那羽虎噬女人,似有除魅消旱的神话意味。”南阳汉画像石刻则是“画左刻一虎一熊,右雕一飞虎,张口展翅扑食女魃”。同样展现的是“虎吃女魃”的图景,具有辟邪消灾的意味。

怪的形象

自汉代中后期至明初,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渐向另一种小鬼形象的旱魃过渡。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应是由于先秦时期盛行的自然神崇拜至汉代逐渐衰退,旱魃神性的一面逐渐被人们否定,她的女性身份因此也遭到了质疑,其形象遂逐渐转向另一种更为邪恶的面目。

女魃

妖怪旱魃

汉代以后,有关旱魃的传说越来越多,旱魃的“形象”也各不相同。有的把旱魃说成是一只怪兽。如汉代的《神异经》中就说魃“长二三尺,裸形,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并说魃出现的地方必有大旱。但只要捉住这只怪兽并将其投入厕所,旱灾就会消除。清人袁枚的《子不语·旱魃》中,也说旱魃是“猱[náo]形披发,一足行”的怪兽,并说捉住将它烧死,就能除旱致雨。也有的把旱魃说成妇女生出的妖怪。如宋人朱彧在《萍州可谈》中说,民间传说有的妇人能生下像鬼一样的妖怪,如果不捉住它,它就会飞走,这就是旱魃。

史书记载

编辑

有关女魃(旱魃)的古代书籍记载极多,本处选取较为知名的一部分。《诗经·大雅》有云:“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恢如焚。”孔疏引《神异经》:“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子不语》卷一《旱魃》里描写为:“猱形披发,一足行”。袁枚《续子不语》又说:“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hǒu]。”《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魑[chī]。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躯,雨止,遂杀蚩尤。魅不得复上,所居不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记载:“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则往往致雨。”清人袁枚在《子不语·旱魃》中把旱魃分为“兽魃”和“鬼魃”两种,“缢死尸僵出迷人者,为鬼魃。获而焚之,足以致雨。”《续子不语》卷三记载:常州蒋明府言:佛所骑之狮、象,人所知也;佛所骑之犼,人所不知。犼乃僵尸所变。有某夜行,见尸启棺而出,某知是僵尸,俟其出,取瓦石填满其棺,而己登农家楼上观之。将至四更,尸大踏步归,手若有所抱持之物。到棺前,不得入,张目怒视,其光睒[shǎn]睒。见楼上有人,遂来寻求。苦腿硬如枯木,不能登梯,怒而去梯。某惧,不得下,乃攀树枝,夤[yín]缘而坠。僵尸知而逐之。某窘急,幸平生善泅,心揣尸不能入水,遂渡水而立。尸果踯躅良久,作怪声哀号,三跃三跳,化作兽形而去。地下遗物,是一孩子尸,被其咀嚼,只存半体,血已全枯。或曰:“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犼有神通,口吐烟火,能与龙斗,故佛骑以镇压之。”李新宇的《故园往事》中有提到:旱魃是神,她与应龙参加了黄帝与蚩尤之战。蚩尤向黄帝发起进攻、黄帝派应龙到冀州之野抵抗。蚩尤请风伯和雨师作法,让应龙的军队迷失在风雨之中。黄帝听说雷神人头龙身,拍打自己的肚子能发出惊天动地的雷声,就杀了雷神,用他的皮做成大鼓,震破了蚩尤的凄风苦雨。然后,黄帝又派女魅参战。她驱散了风雨迷雾,帮黄帝擒杀了蚩尤。在这次大战中,应龙和女魃都立了奇功,却丧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应龙留在人间的南方,所以南方多雨水;魅留在北方,所以北方多干旱。

后世影响

编辑

地区习俗

随着女魃的形象演变,在后世成了一种邪恶的妖怪旱魃,由此带来一些地方习俗。根据记载,打旱魃习俗主要存在于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及东北地区。纪昀《阋[xì]微草堂笔记》明确指出:“‘旱魃为虐’见《云汉》之诗,是事出经典矣。《山海经》实以女魃,似因诗语而附会。然据其所言,特一妖神耳。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往往致雨。”袁枚《续子不语》亦云:旱魃“一种似兽,一种乃僵尸所变,皆能为旱,止风雨”。凹在山东莱阳,“俗谓人死葬后百日内尸不即腐,天云能阻不雨。”人们就要找出来打烂,谓之打旱魃。明清时期,以僵尸为旱魃的观念十分流行,由此派生出“打旱骨桩”“焚旱魃”等求雨习俗。《明史·张骥传》载正统八年,吏部尚书王直等应诏,博举廷臣公廉有学行者,骥在其列,巡抚山东:“先是,济南设抚民官,专抚流民。后反为民扰,骥奏罢之。俗遇旱,辄伐新葬冢墓,残其肢体,以为旱所由致,名曰‘打旱骨椿(桩)’,以骥言禁绝。还朝,进右少卿。已,命巡视济宁至淮、扬饥民。骥立法捕蝗,停不急务,竭逋[bū]发廪[lǐn],民赖以济。”虽然明王朝下令禁止此风,但直至清代,此风在民间仍很盛行,且由“打旱骨桩”进而发展为焚烧尸骨。鲁中一带乡村中烧旱魃习俗延续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河南洛阳、南阳及登封等地的汉画中均发现有“虎吃女魃”的画像。这些画像生动地再现了汉代民间祈雨巫术中驱除旱魅的风俗信仰。画像展现的“虎吃女魃”的图景,具有辟邪消灾的意味。

女魃

虎吃女魃画像

衍生作品

编辑

女魃在后世的许多作品中也多有出现。如在网络动画《武庚纪》及漫画《封神纪》中为旧神,不闻不问和天使圣王的母亲。其在游戏《神仙道3》中作为游戏角色出现。歌手HITA演唱过歌曲《女魃》,由歌词可看出,该歌曲根据女魃的神话故事而创作的。

女魃

HITA歌曲《女魃》封面

女魃在尚未播出的电影《山海经之女魃烛龙》中也有出现。该片以上古神话时期为故事背景,讲述了曾在牧野之战中帮助过黄帝的天女妭却因受蚩尤魔气浸染妖化成为女魃,神荼和白虎族的小公主铃宿奉命降服女魃的故事。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350036/

(32)
词条目录
  1. 历史起源
  2. 形象记载
  3. 神的形象
  4. 怪的形象
  5. 史书记载
  6. 后世影响
  7. 地区习俗
  8. 衍生作品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