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鸮(学名:Bubo scandiacus)别名白猫头鹰、白夜猫子,是鸱鸮科雕鸮属鸟类。雪鸮是大型鸮类,雄鸟体长54.0~59.0厘米,体重1000~1760克;雌鸟体长58.5~63.5厘米,体重1350~1950克。雪鸮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无耳羽簇,跗蹠表面覆盖绒羽到趾。雄鸟夏羽灰白色,冬羽通体白色,初级飞羽都具有横斑。雌鸟和雄鸟相似,体型比雄鸟大且头部有褐色斑点,背有褐色或黑褐色横斑,腰部有成对褐色的斑点。
形态特征
编辑雪鸮为大型鸮类,雄鸟体长54.0~59.0厘米,体重1000~1760克;雌鸟体长58.5~63.5厘米,体重1350~1950克。雪鸮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无耳羽簇。其虹膜为金黄色,嘴为铅灰色或角褐色,爪基部为灰色,末端为黑色。
雄鸟夏羽灰白色,冬羽通体白色。其面部羽毛发达,嘴基长满白色的刚毛样须状羽,几乎遮住全嘴;眼先和面盘微沾浅褐色且交杂有少许黑褐色斑点;颈基具有不明显的浅褐色(或污白色)的环斑,并伴随有少量褐色的斑点;腰部羽毛具有少数褐色的斑点或斑块。初级飞羽都具有横斑,从第三枚开始外翈横斑增多,内翈只有先端有一或两个横斑;第一枚初级飞羽内翈和第二枚到第四枚的内外翈有缺刻。尾上覆羽的端部有一条横斑,最外侧1~2对全白无横斑。下体为纯白色,只有腹部有细窄的褐色横斑。腋羽、翼下覆羽和尾下覆羽均为白色,尾下覆羽几乎长至尾尖。跗蹠和趾表面白色发达的发状绒羽几乎覆盖全部的趾和爪。
雌鸟和雄鸟羽色相似,但头部有褐色的斑点,背部有褐色或黑褐色的横斑,腰部有成对褐色的斑点,胸腹和两胁有比背部更细的同色横斑。尾具3~5对褐色横斑。其余似雄鸟。
幼鸟和雌鸟相似,而且横斑更明显。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雪鸮分布在北美洲北部(加拿大、美国),欧洲北部(冰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格陵兰岛),亚洲(俄罗斯、土耳其、朝鲜、中国和日本)。
迁徙鸟类类别 | 分布地 | |
旅鸟 | 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百慕大、克罗地亚、法罗群岛、法国、德国、匈牙利、爱尔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吉尔吉斯斯坦、卢森堡、蒙古、荷兰、巴基斯坦、波兰、葡萄牙和土库曼斯坦 | |
留鸟 | 加拿大、芬兰、格陵兰、挪威、俄罗斯、圣皮埃尔、密克隆群岛、瑞典和美国 | |
候鸟 | 夏候鸟 | 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 |
冬候鸟 | 中国、冰岛、日本、哈萨克斯坦、拉托维亚和英国 |
中国分布
雪鸮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吉林和黑龙江)、华北地区(河北,内蒙古东北部)和西北地区(陕西,新疆北部)。
栖息环境
雪鸮通常栖息在海拔不到300米的北极冻土带和苔原地带、海岸、荒漠、沼泽和林缘旷野,也栖息在低地盐化草甸和排水差的淡水湿草甸,有时出现在村庄和城市中心。雪鸮夏季主要栖息在苔原冻土地带,冬季多出现在苔原森林特别是开阔的疏林地带,也出现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针叶林带。
生活习性
编辑行为活动
雪鸮主要在白天活动,尤其是黄昏和黎明,飞行从容快速,休息时多站在地上,可以看见其静立在突出岩石或土堆上,有时也在树上休息。它们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来交流和感知周围环境。雪鸮通常单独行动且有领地意识。
雄鸟在繁殖地建立领地,用叫声和威胁姿势来保卫领地,雌性模拟进攻以转移潜在捕食者的注意力,领地的大小随猎物的丰富度而变化。雌鸟在冬季建立并保卫领地,直到春天飞向北方。
节律行为
雪鸮是候鸟,大约每四年在冬季向南迁徙:在北美洲,它们到达美国北部到五大湖地区;在欧洲,他们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波罗的海国家;在亚洲,到达中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几乎到中国边境。在缺少猎物时,它们可能会比往年飞往更南的地方。雪鸮在次年2~3月向繁殖地迁徙,于4月底或5月初到达,该物种的迁徙与物种丰度相关,雪鸮会选择物种丰度高的地方繁殖。
觅食行为
雪鸮是肉食性动物,其主要食物为旅鼠(Lemmus)和雪兔(Lepus timidus),食物不足时也捕食啮齿动物和鸟类,在白天捕食,它们的头可以旋转270度,利用其高度协调的听觉和视觉对狩猎的区域进行观察。雪鸮的羽毛非常柔软,这有助于在狩猎时掩盖它们接近的声音。它们捕食时通过低飞或栖于高处,发现猎物后扑向猎物。如果捕获到额外的食物,雪鸮可能会将其储存在附近的栖木上。
鸣叫行为
雪鸮鸣声尖锐,其声似“kee-kee-kee”,当成鸟在巢附近受到干扰时,常发出“rick-rick-rick”、“喵喵”和“嘶嘶”的声音。雄鸟比雌鸟鸣叫的更频繁,用来防御和建立领地。
生长繁殖
编辑求偶
雪鸮多为“一夫一妻”制,但也有“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情况。其繁殖期在5~9月,一般在2月或3月开始迁徙,个体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到达繁殖地。雪鸮的繁殖受食物供给的影响,食物极度缺乏时会多年不繁殖,食物充足时一年繁殖一次。求偶的雄鸟会进行“空中表演”和“地面表演”。“空中表演”包括一种夸张的起伏飞行,通常是雄鸟用喙或爪子叼着旅鼠,然后逐渐上升,最后缓慢地垂直降落到地面,到达地面后进行“地面表演”,雄鸟背部朝向雌鸟,直立站立,然后身体前倾,低着头,部分扇动尾羽,直到几乎躺在地上。另一种少见的求偶行为是雄鸟在飞行过程中叼着旅鼠直接飞向雌鸟。
营巢
雪鸮营巢于北极冻原带的苔原地上,特别是比较干燥的高的小山坡上,相对干燥的环境有助于调节温度,高山坡有利于躲避捕食者。巢址积雪较少,活性土壤层能够提前解冻,有利于雌鸟挖掘巢穴。雌鸟筑巢,通常利用地面的天然凹坑,或在草皮或裸露的地面上扒出一个浅坑,巢内几乎无巢材。雪鸮通常在每个繁殖季节只繁殖一窝幼鸟,但如果第一窝幼鸟在繁殖季节早期繁殖失败,则可能会重新筑巢。
孵卵
雪鸮窝卵数与食物供给有关,通常每窝3~11枚,有时多至16枚,卵为白色,椭圆形,卵长54~70毫米,卵宽42~49毫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化,故巢内雏鸟的大小和年龄有所差异。孵化期32~34天,孵卵通常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和为雌鸟提供食物。若雌鸟死亡,雄鸟则继续孵卵。
育雏
雏鸟晚成性,身上覆盖着雪白的羽绒,雌雄亲鸟共同育雏,雄鸟捕食并带回巢,雌鸟把食物撕成小块喂给雏鸟。雏鸟在孵化后14~26天,还不会飞就开始离巢,但雌雄亲鸟仍然喂食。雌雄亲鸟喂养幼鸟51~57天直至其能够独立生活和飞翔。
物种保护
编辑物种现状
1970年至2014年间,美国和加拿大的雪鸮种群数量下降了64%,这两个国家在2014年存在小于3万只雪鸮;2013年,全球雪鸮数量估计约为20万只,在欧洲约有2400~5400只成熟的个体;2019年估计雪鸮种群数目的年下降率为1.68%。
保护级别
2015年,雪鸮被入中国《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等级为近危(NT)。
2016年,雪鸮被列入中国《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为近危(NT)。
2021年,雪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雪鸮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雪鸮被列入《濒危野⽣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致危因素
雪鸮致危因素存在以下几种:第一,人类捕捉成鸟及卵作为食物;第二,人类捕捉个体将其制成标本;第三,雪鸮误入陷阱而受到伤害,如误入猎捕狐狸的陷阱及误食老鼠药;第四,筑巢栖息地由于城市发展而退化;第五,与交通工具的碰撞、触电和渔具缠绕导致死亡,这些均为加拿大的艾尔伯塔省雪鸮死亡的原因之一;第六,繁殖区早春或融雪等气候变化影响猎物种群进而影响雪鸮种群数目。
保护措施
雪鸮被列入《猛禽谅解备忘录》中的类别2和《欧盟鸟类指令》(EU Birds Directive)附录I。人类救治受伤的雪鸮,如在纽约救助了一只右爪骨折的成年雄鸟。人类救治受伤的雪鸮,如在纽约救助了一只右爪骨折的成年雄鸟。中国也有多个自然保护区与雪鸮相关,如内蒙古汉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主要价值
编辑雪鸮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角色之一,影响竞争者(如北极狐Alopex lapogus等)和猎物(如旅鼠等)的数目,还有生活在同一领地的其他物种,如雪雁(Anser caerulescens)在雪鸮巢附近筑巢,雪鸮通过驱赶其捕食者进而保护雪雁。雪鸮以鼠类为食,有利于林业和农业发展。
雪鸮是《哈利·波特》电影宠物的原型,并且雪鸮为加拿大魁北克的省鸟。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 [2023-05-11].
[2]戚康标, 常弘, 缪汝槐. 中国珍稀濒危动物植物辞典[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356. (2)
[3]万冬梅. 国家生态保护丛书 国家保护动物卷[M]. 2015: 331-333. (2)
[4]赵正阶. 中国鸟类志 下 雀形目[M]. 长春, 2001: 666-667. (2)
[5]赵正阶. 中国东北地区珍稀濒危动物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 390-391. (2)
[6]曲利明. 中国鸟类图鉴 中[M]. 2013: 666.
[7]孙承骞. 中国陕西鸟类图志[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41.
[8]Snowy Owl Bubo scandiacus.The Red List Partnership. [2023-05-11].
[9]马建章.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实用手册[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304.
[10]李庆伟, 张凤江. 东北鸟类大图鉴[M].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44.
[11]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物种评估与保护. [2023-05-11].
[12]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生物多样性. [2023-05-11].
[1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 [2023-05-11].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 郑生武等. 中国西北地区珍稀濒危动物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328.
[15]旭日干. 内蒙古动物志 第3卷 鸟纲 非雀形目[M].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13: 591-593. (3)
[16]郑光美.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 第3版[M]. 北京, 2017: 131.
[17]Nyctea scandiaca.Animal Diversity Web. [2023-05-11].
[18]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 [2023-05-11].
[19]Harfang des neiges.oiseaux. [2023-06-01].
[20]代林生, 杨旭东, 刘辉. 雪鸮在中国境内夏季首次现身[J]. 野生动物学报, 2016, 37(1): 80. [2023-06-10].
[21]Denver W. Holt, Kathy Gray, Michael T. Maples et al. "Mass Growth Rates, Plumage Development, and Related Behaviors of Snowy Owl (Bubo scandiacus) Nestlings". Journal of Raptor Research, 2016, 50(2): 131. [2023-06-10].
[22]Burdeaux RR Jr, Wade L.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Open, Contaminated Metacarpal Fractures in an Adult Snowy Owl ( Bubo scandiacus) With a Minimal Type II External Skeletal Fixator. J Avian Med Surg, 2018.9: 210-216. [2023-06-10].
[23]Secrets of the Snowy Owl: Habitat, Adaptations, and Other Facts.OCEANWIDE. [2023-06-01].
[24]加拿大魁北克省.Canada. [2023-06-01].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4月2日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7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