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狐(学名:Vulpes lagopus),别名蓝狐、白狐,是一种分布在环北极地区苔原地带的犬科狐属哺乳动物。北极狐的毛色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每年换毛两次,冬毛白色,夏毛灰褐色。它们体重1.2~9.4千克,体长50~60厘米,耳朵圆而短小,颈部、腿部较短,脚底被长毛覆盖,似兔子的脚,非常适合在冰面行走,其拉丁学名的意思为“有野兔脚的狐狸”。
物种演化
编辑北极狐被普遍认为应起源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然而2014年6月11日英国《皇家学会报告B:生物科学》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晓鸣等人的研究,研究指出新发现的札达盆地上新世500~300万年前沉积的犬科新种——邱氏狐,其下裂齿与北极狐一样有切割功能。在此之前,青藏高原科研团队曾提出假说——更新世冰期部分大哺乳动物可能起源于青藏高原,而邱氏狐的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化石群包含着北极狐的早期类型。
形态特征
编辑北极狐成年个体体长约为50~60厘米,雄性平均身高约为55厘米,雌性的平均身高约为52厘米,雌狐比雄狐略小。体重为1.2~9.4千克,雄性为3.2~9.4千克,雌性为1.2~3.2千克。北极狐的额面狭,面部面积与身体比起来很小,其嘴较尖,口鼻较短。耳朵较圆、较短,且向前突出,所以方向感较好。其门齿短,犬齿长;脖子短,腿部也较短,但每条腿上都有复杂的血脉以及毛细血管,帮助其保持温暖的血液流通,为脚部提供最大的热能。其脚底部被长毛覆盖,非常适合在冰面行走,脚像兔子的脚,其拉丁学名的意思为“有野兔脚的狐狸”。其尾巴的长度有20~25厘米。
夏季的北极狐
冬季的北极狐
北极狐的毛色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每年换毛两次,之后长出新的被毛。冬季天气寒冷,被毛为白色,全身只剩鼻尖为黑色;夏季天气转暖,其被毛变为灰褐色。其变种蓝狐的毛色会从夏天的巧克力棕色变成冬天略带蓝色光泽的浅棕色。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范围
北极狐分布在环北极地区,例如俄罗斯、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格陵兰、芬兰、挪威、瑞典以及冰岛等。其是冰岛唯一的本土陆地哺乳动物。
栖息环境
北极狐主要分布于苔原地带,常栖息于北冰洋沿岸地区,多数穴居于岸边避风向阳的小山坡下。
北极狐的变种蓝狐栖息于岛屿、山区以及沿海地区,早春或常年无雪或只有少量雪。
生活习性
编辑觅食行为
食性
北极狐具有机会主义的捕食习性,其不擅咀嚼,多为直接吞食食物,主要食物为旅鼠(Lemmus lemmus),尤其在夏季,例如斯堪的纳维亚,挪威旅鼠可以占据北极狐年食物总量的47%~91%,另外,北美和西伯利亚的旅鼠也占据较大比重。夏季比较重要的食物种类还有雪兔(Lepus timidus)、田鼠科啮齿类(Arvicolinae)、驯鹿(Rangifer tarandus)、北极兔(Lepus arcticus)、岩雷鸟(Lagopus muta)以及雷鸟(Lagopus lagopus)等。而到了冬季,其主要食物为驯鹿粪便,雷鸟、岩雷鸟和其他鸟类(以雀形目种类为主)。当旅鼠稀少的时候,北极狐会跟在北极熊(Ursus maritimus)身后,捡拾北极熊捕食猎物后吃剩的骨头、内脏和肌肉。北极狐有时还会食一些浆果。
北极熊身后的北极狐
食物处理
北极狐在捕食旅鼠时会把头贴近雪地寻找,待听到地下传来旅鼠啃食雪被下植物的细微响声后小心靠近声音来源,将后腿弯曲,静静蹲伏,待到时机成熟则会一跃而起,用全身力量压向雪地,旅鼠洞穴被压塌,北极狐前爪则牢牢按住旅鼠。
北极狐捕食前后腿弯曲
北极狐捕猎前观察
夏季食物丰富时北极狐会大量捕食并把部分食物储存到洞穴或储藏地中。
迁徙行为
北极狐在冬季过着游牧式的生活,在一个季节内可以迁徙1000千米以上,远时可达到2300千米,且可以越过大块的浮冰。在野外生活的北极狐,通常只有3~4年的寿命,而住在食物来源附近的个体往往比跟随大型捕食者迁徙的个体寿命长。
北极狐迁徙
社群行为
这些巢穴通常居住着一个北极狐家庭社会群体,群体结构取决于捕食者和猎物的数量。这个群体由一只成年雄性幼狐和两只雌狐组成,其中一只雌狐是前一年出生的,留下来照顾下一窝幼崽。
北极狐幼崽
北极狐幼崽
防御行为
北极狐的天敌为赤狐(Vulpes vulpes)、狼(Canis lupus)、狼獾(Gulo gulo)等,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天敌发现,就会用皮毛的颜色来进行伪装。夏季时冰雪消融,黑褐色的岩石和泥土都裸露出来,此时北极狐的毛色会变为和草地、平原、小丘相混淆的灰色或者褐色;冬季时则变为白色,与雪地融为一体。
褐色北极狐,颜色与地面相似
北极狐防御行为
穴居行为
北极狐是穴居动物,通常会把洞穴挖在开阔苔原上1~4米高的土堆中,或者是悬崖底部的一堆岩石中,洞穴之间通常相距1.6千米以上,其洞穴可以帮助北极狐有效防御天敌,洞穴有4~8个出入口以及占地约30平方米的隧道系统。北极狐迁徙时,会在雪中挖地道作为其藏身之所。其洞穴还充当着储存食物的仓库。
北极狐巢穴
生长繁殖
编辑繁殖
北极狐在每年的2~5月进入繁殖期,平均妊娠期约为49~57天。北极狐大多数是一夫一妻制的,有时北极狐会随意交配,以增加幼崽的存活率。每窝幼崽的数量随着可获得食物的多寡而变化,尤其受旅鼠数量的影响。通常一窝产仔数为5~8只,最多可达25只。
哺育
雄性北极狐负责喂养幼崽,当幼崽3到4周大时,即可从窝中出来,并在9周大时断奶。经过10个月,幼崽便进入到性成熟期,开始独自生活。但大部分个体到3岁才开始进行繁殖。当食物资源丰富时,年长的后代可能会留在父母的领地内,帮助保卫领地和生存。
物种保护
编辑物种现状
世界上北极狐的数量大约有几十万只,其种群数量随旅鼠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年份间波动也较大。由于北极狐有人工繁殖的存在,其全球物种数量相对稳定,但在北欧地区,例如芬诺斯堪底亚(Fennoscandia)、白令海中的一些岛屿中其生存环境堪忧,种群数量极低,且在逐年下降。
致危因素
导致北极狐数量下降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原本只生活在温带的赤狐逐渐北上,入侵北极狐的生活区域;第二,人类为获取皮毛,对北极狐进行大肆捕杀;第三,在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栖息地中,北极狐也可能受到疾病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间接影响;第四,1992年,科学家们在芬诺斯堪底亚新发现的兽疥癣也对北极狐造成一定的威胁;第五,一些农场饲养的蓝狐基因可能会威胁北极狐本地种群的基因。
保护级别
北极狐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保护措施
新西兰1996年颁布的《有害物质和新生物法案》(Prohibited New Organism),规定禁止家养北极狐。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做出一系列行动,通过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来确保北极狐能够正常的生存。
主要价值
编辑北极狐的毛皮的保暖性非常好,其针毛平整、绒毛浓密,与波斯羔羊、水貂并称为世界毛皮行业的三大支柱。
亚种分化
编辑野生北极狐有四个亚种,根据其食物种类、分布又可以划分为旅鼠狐(Lemming foxes),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洲大陆、格陵兰岛东部,以旅鼠为食;海岸狐(Coastal foxes),分布于冰岛、格陵兰、斯瓦尔巴德,主要利用海洋环境资源)。
中文名 | 学名 | 命名者 | 命名时间 |
北极狐白令海峡亚种 | V.l.beringensis | Merriam | 1902 |
北极狐冰岛亚种 | V.l.fuliginosus | Bechstein | 1799 |
北极狐指名亚种 | V.l.lagopus | Linnaeus | 1758 |
北极狐普里比洛夫群岛亚种 | V.l.pribilofensis | Merriam | 1902 |
物种对比
编辑中文名 | 北极狐 | 赤狐 |
学名 | Vulpes lagopus | Vulpes vulpes |
英文名 | Arctic Fox | Red Fox |
形态特征 | 3~8千克,耳朵较圆、较短,且指向前方,毛色随季节变化,冬季为白色,夏季变为灰褐色,其变种蓝狐的毛色从夏天的巧克力棕色变成冬天略带蓝色光泽的浅棕色 | 3~14千克,耳朵大且尖;背部棕红色,喉部、腹部、尾尖白色,其毛色因季节和地区不同有较大差异 |
分布地区 | 环北极地区 | 北半球和澳大利亚 |
生活习性 | 群居、穴居 | 除交配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独居 |
保护级别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
图片 | 冬季的北极狐 蓝色北极狐 | 赤狐 |
相关文化
编辑生物学家伯格曼认为,同一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越大,且越接近于圆形,以上观点被称为“伯格曼法则”。生物学家艾伦对伯格曼法则进行了补充:他认为一种动物在越冷的地方,其四肢和附器会越短小,例如尾巴和耳朵等,这也被称为“艾伦推论”或“艾伦法则”,北极狐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其耳朵和脸都比较圆,这是为了更少地散失热量。
北极狐照片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英)亨特,王海滨译. 世界陆生食肉动物大百科[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168.
[2]Vulpes lagopus[EB/OL]. Animai Diversity Web, 2022-12-21[2022-12-21].
[3]黎跃成. 中国药用动物原色图典[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74.
[4]Fascinating Arctic Fox Facts (Vulpes lagopus)[EB/OL]. thoughtco, 2022-12-21[2022-12-21].
[5]North American Mamma[EB/OL]. Vulpes lagopus, 2022-12-21[2022-12-21].
[6]Arctic Fox - Facts and Adaptations Vulpes lagopus / Alopex lagopus[EB/OL]. coolantarctica, 2022-12-21
[7]Christer G. Wiklund,Anders Angerbjrn,Erik Isakson,NilsKjellén,Magnus Tannerfeldt,贾志云.西伯利亚苔原上旅鼠的天敌.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1999, 28(03): 281-286+294.
[8]刘丽. 维系圈养北极狐(Vulpes lagopus)有限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管理策略[D]. 东北林业大学, 2021年, (第02期). [2022-12-21]. DOI10.27009/d.cnki.gdblu.2020.000265.
[9]Arctic Fox[EB/OL]. The IUCN Red List, 2022-12-21
[10]arctic fox[EB/OL]. world wild life, 2022-12-21[2022-12-21].
[11]最新研究发现北极狐500万年前起源于青藏高原[J]. 化石, 2014, (03): 2-3. [2022-12-21].
[12]刘倩,钟伟,罗国良,程悦宁. 北极狐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J/OL]. 特产研究, 2022, 054: 1-5. [2022-12-21]. DOI:10.16720/j.cnki.tcyj.
[13]Alopex lagopus. EB/OL. GBIF, 2022-12-21[2022-12-21].
[14]Larson 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arctic fox Alopex lagopu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rctic birds[J]. Oikos, 1960, 11(2): 276-305. [2022-12-21].
[15]Dalén L; Kvaløy K; Linnell J D C; Elmhagen B; Strand O; Tannerfeldt M; Henttonen H; Fuglei E; Landa A; Angerbjörn A.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arctic fox population: does genetics matter?[J]. Molecular Ecology, 2006, Volume 15(Issue 10): PP 2809-19. [2022-12-21].
[16]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Search Results[EB/OL]. ITIS, 2022-12-21[2022-12-21].
[17]Vulpes vulpes[EB/OL]. Animai Diversity Web, 2022-12-21[2022-12-21].
[18] Arctic fox[EB/OL]. britannica, 2022-12-21[2022-12-21].
[19]Red Fox Facts (Vulpes vulpes)[EB/OL]. thoughtco, 2022-12-21
[20]Vulpes vulpes[EB/OL]. The IUCN Red List, 2022-12-21
[21]郑海涛,高长,张天儒. 四川省普通高校在校生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01.216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5日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79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