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瓜(拉丁学名:Sechium edule),别名洋丝瓜、万年瓜、拳头瓜,是葫芦科、佛手瓜属的多年生攀援性草本植物。原产于墨西哥、西印度群岛和中美洲国家。佛手瓜为块状根;茎有棱沟;叶柄细长无毛;叶片膜质;叶上面深绿色,叶背淡绿色。花期为7~9月,雌雄同株,总状花序;花柱长2~3毫米。果实淡绿色,倒卵形,有稀疏短硬毛。种子为卵形。
形态特征
编辑根、茎
根为须根系,最初生长出来的是白色线状根,随着植株的生长,须根也慢慢变粗,形成了几个块根。根系分布较广,入土较深,较耐干旱;茎攀援或人工架生,有棱沟。
佛手瓜根、茎
叶
叶柄细长,无毛,长5~15厘米;叶片膜质,近似圆形,中间裂片大,侧面裂片小,先端渐尖,叶缘具小细齿,基部呈心形,弯缺较深,近似圆形,深1~3厘米,宽1~2厘米;叶上面深绿色,略粗糙,叶背呈淡绿色,被短柔毛,以脉上较密。
佛手瓜叶
花
佛手瓜花期是7~9月,雌雄同株。雄花10~30朵,生于8~30厘米长的总花梗上部成总状花序,花序轴相对粗壮,无毛,花梗长1~6毫米;花萼筒短,裂片展开,近无毛,长5~7毫米,宽1~1.5毫米;花冠辐状,宽12~17毫米,分裂至基部,裂片卵状披针形,5脉;雄蕊3,花丝合生,花药分离,药室折曲。雌花单生,花梗长1~1.5厘米;花冠与花萼同雄花;子房呈倒卵形,有疏毛,1室,具1枚下垂生的胚珠,花柱长2~3毫米,柱头宽2毫米。
佛手瓜花
果实
佛手瓜的果期是8~10月;果实淡绿色,呈倒卵形,有稀疏短硬毛,长8~12厘米,径6~8厘米。
佛手瓜的果实
佛手瓜的果实
种子
一个佛手瓜果实具有一枚种子,种子大型,长可达10厘米,宽可达7厘米,呈卵形或扁圆形。
佛手瓜的种子
物种分布
编辑佛手瓜原产于墨西哥、西印度群岛和中美洲国家,中国的华南、西南地区普遍栽种,例如云南、广西、广东等地有栽培或逸为野生。
佛手瓜世界分布
生长习性
编辑温度、光照和水分等是影响佛手瓜生长的主要因素。佛手瓜喜温暖气候,不耐高温和严寒,生长适温为18~25摄氏度,是一种典型的短日照植物,适宜在中等强度的光照条件下生长,充足的光照可以提高其产量。其生长需要较大的水分,怕干旱,但也不耐渍涝,要求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过分干燥的气候条件不利于佛手瓜的生长发育。
佛手瓜在架子上
繁殖方式
编辑自然繁殖
佛手瓜是雌雄同株、异花传粉、虫媒传粉的植物,其每个瓜内只有一粒种子,当种子成熟时,几乎可以占满整个子房腔,致使种皮与果肉贴合紧密。因其结构特殊,所以种子离开果肉会失水无法萌发,因此会出现“胎萌”现象,即为成熟的种瓜,在蔓上不用离开母体就可萌芽发根,是一种典型的“胎生植物”。
人工繁殖
整瓜繁殖
由于佛手瓜的种子与果实紧密相连,不易分离,如果种子离开瓜,就不容易发芽成活,更不能晒干种子,像一般瓜类植物那样存放,所以用整瓜繁殖法比较容易培育出健壮苗,因此生产中常用整瓜繁殖:选择完整无伤的成熟中等瓜,在合适的温度与湿度下进行催芽并加强育苗管理。
扦插繁殖
这种繁殖方式是以整瓜育苗为基础的,采用的扦插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佛手瓜的丛生性,将一个佛手瓜上长出的多个丛生芽以及连带的母体和须剪下进行栽植。二是提前育苗,培育出侧蔓多的苗,将苗剪下切段,用生根剂进行处理后扦插在苗床上。注意生长前期加强肥水管理,促早育快育。
裸胚繁殖
裸胚就是去掉种皮的种子,采用裸胚作为播种材料就是裸胚繁殖。佛手瓜种子剥离果实后极易干瘪,不像一般瓜类的种子可以干燥储存,可采用砂层积,将温度控制在0摄氏度及以上来贮藏裸胚就可安全越冬,保证来年春天播种。
裸胚繁殖的优点是出苗速度快且出苗率高;体积不大,播种和储藏方便;剩余种瓜尚可继续利用。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即只适用于春播,秋播越冬不安全。
老根繁殖
佛手瓜收获后,截下秧苗,保留地下部分的根系。寒冷地区应在地面裸露的地方加盖一层稻草,或利用小型拱棚等防护设施进行保温、越冬等。冬季不要浇水。等立春气温回升,块根便会发出新芽,适当浇水。气温升高后芽的生长速度会加快,可将瓜秧剪短,以防新瓜秧生长过长。
病虫防治
编辑病害防治
灰霉病
灰霉病对于佛手瓜的品质和产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及时预防、治疗。
防治措施:在冬季集中焚烧枯枝、落叶及藤蔓以消除灰霉病的病源。
霜霉病
症状:霜霉病主要危害佛手瓜的叶片,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生,生长中后期较为严重。先发病于植株下部叶片,叶面出现淡黄色近圆形病斑,后期病斑转为黄褐色,病斑连成一片后会致使叶片干枯死亡。
防治措施:可以加强耕作管理,在耕作前和收获后清洁田园、深耕晒田、提高和整平畦面,应常清除畦面的杂草,及时摘除下部病残叶,适当增施磷钾肥。
白粉病
症状:白粉病主要危害佛手瓜的叶片,叶柄和茎也会发病,但果实不容易发病。发病初期出现白色近圆形粉斑,扩大为连片白斑,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
防治措施:加强通风透光、开沟排水、降低湿度。
虫害防治
佛手瓜主要受到白粉虱、红蜘蛛等虫害的威胁。防治措施为进行田园清洁、水旱轮作,尤其应做好佛手瓜苗、苗床等的消毒处理工作,还可以适量喷洒一些生物农药进行防治。防治的具体时间可选择在6~8月高温高湿季节进行。
功用价值
编辑食用价值
佛手瓜上市期为秋末,鲜瓜在8~10摄氏度的环境下可存放5~6个月,其食用方法很多:果实、嫩茎叶、卷须、地下块根均可烹制菜肴,除了可以切片切丝、做炒菜、凉拌等,还可通过加工制成榨菜、面粉、果酱等。佛手瓜营养价值丰富,每100克佛手瓜的果实中蛋白质含量在1克左右,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6~7.79克之间。佛手瓜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钾,还含有叶酸、泛酸、烟酸等。
药用价值
佛手瓜性凉、味甘,以叶和果实入药。其叶有清热消肿的功效,碾碎外用可治疮疡肿毒,其果实有健脾消食、行气止痛的功效,服用后可治疗消化不良和胃痛。
经济价值
佛手瓜苗富含硒元素,具有强抗氧化作用,可添加在化妆品及美容保健产品中。其在中国北方温室全年可栽培,外形美观,可作为庭园栽植和遮阴绿化,其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推动了佛手瓜产业化、体系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另外,其根系分布很广,茎蔓生长迅速,庞大的茎蔓可提取大量淀粉或用做饲料,茎蔓富含强纤维,可用于加工绳。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佛手瓜.中国植物志. [2022-10-05].
[2]沈雪根,胡惠根,杨秋平,张建平,李金凤. 佛手瓜特征特性及无公害栽培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11, (05): 82. [2022-10-05].
[3]朱鑫彤,赵文,周茜,马丽丽,张桂君,付安珍,王清,高丽朴,左进华,郑淑芳. 佛手瓜采后保鲜及加工的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 42(02): 214~219. [2022-10-05].
[4]代轶虹. 佛手瓜的栽培技术[J]. 中国农业信息, 2014, (21): 39. [2022-10-05].
[5]冯敏,肖正璐,张红霞,李欣. 佛手瓜的营养成分及开发利用[J]. 现代园艺, 2018, (01): 49-50. [2022-10-05].
[6]佛手瓜.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 [2022-10-05].
[7]严泽生,潘远智. 佛手瓜一种新型的蔓性园林花卉植物[J]. 四川林业科技, 1999, (01): 77~79. [2022-10-05].
[8]矫玉翠. 佛手瓜甜玉米复合饮料的工艺研究[J]. 农产品加工, 2019, (12): 47~49. [2022-10-05].
[9]魏文麟. 佛手瓜[J]. 中国蔬菜, 1990, (05): 32-33. [2022-10-05].
[10]温丽华,余必锋,刘煌,刘树锋,潘剑波. 新丰种植佛手瓜的气候条件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18, 38(01): 140~141. [2022-10-05].
[11]张春晓. 佛手瓜的营养价值及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果菜, 2010, (2): 40~41. [2022-10-05].
[12]林处发. 佛手瓜繁殖的几种有效途径[J]. 北京农业, 1996, (11): 32. [2022-10-05].
[13]李华江. “胎生植物”——佛手瓜[J]. 青少年科技博览, 2002, (Z2): 15. [2022-10-05].
[14]时巧凤. 华北地区佛手瓜的繁殖技术[J]. 现代园艺, 2017, (15): 64. [2022-10-05].
[15]蔡克华. 佛手瓜的“光胚”繁殖[J]. 中国蔬菜, 1992, (04): 42. [2022-10-05].
[16]王言和. 佛手瓜贮藏保鲜方法[J]. 上海蔬菜, 2011, (04): 73. [2022-10-05].
[17]曾华. 佛手瓜高产栽培技术浅析[J]. 南方农业, 2020, 14(14): 30~31. [2022-10-05].
[18]刘峰. 佛手瓜主要病虫害识别及其防治[J]. 上海蔬菜, 2012, (3): 72~73. [2022-10-05].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7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