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鼓

编辑
本词条由“小小编” 建档。

小鼓是壮、侗、彝、土家等族的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等省份。这种乐器主要在民间使用,尤其在过年时更为常见。 乐器名称:小鼓(SnareDrum) 结构组成:类似大鼓,但体积小得多。 使用材质:基本与大鼓相同,只是鼓皮为羊皮,且不敲的一面绷有多条响弦;鼓棰使用两条硬木棰,棰头较小,且不包任何外物。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乐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

小鼓是壮、侗、彝、土家等族的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等省份。这种乐器主要在民间使用,尤其在过年时更为常见。

介绍

编辑

乐器名称:小鼓(Snare Drum)

结构组成:类似大鼓,但体积小得多。

使用材质:基本与大鼓相同,只是鼓皮为羊皮,且不敲的一面绷有多条响弦;鼓棰使用两条硬木棰,棰头较小,且不包任何外物。

小鼓

历史

编辑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乐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鼓,是中国古代十大乐器之一。

小鼓简介

编辑

各民族的小鼓,因流行地域和使用场合的不同,在形制上也有区别,它们多用于民族传统节日、婚丧喜庆场合、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

小鼓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小鼓的奏法与大鼓基本相同,但由于鼓面较小,音色的变化不如大鼓明显。小鼓用于演奏较密集的音型。小鼓击音比大鼓高,声音较结实,余音较短。小鼓常参加合奏或伴奏,与其它敲击乐器同时或交替击奏。

特色

编辑

属双面膜鸣乐器,无固定音高,但发音频率高于大鼓。音色清晰、明快,并伴有沙沙的声音,别具特色。演奏方式分为单奏、双奏和滚奏三种,其中滚奏法最具小鼓特色,双棰极迅速地交替敲击,发出颗粒清晰的音响,各种处理效果(如轻重、缓急的区别) 可以表达出不同的音乐情绪。

演奏方式

编辑

单击

仅指单纯的敲击鼓面一下称单击。

滚奏

滚奏Roll又称轮鼓,是以鼓棒轻弹鼓面,使鼓面的弹力带动鼓棒,以在短时间内发出连续的震动声音,而其特殊的声音则是来自于响弦(请参考上方之响弦)。而在力道上若有适当的控制的话,也可以轻易作出渐弱(dim.)及渐强(cresc.)的效果。

分类介绍

编辑

壮族的小鼓

壮族的小鼓,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各地。鼓框用杉木或杂木板拼合而成,呈扁圆形,鼓腰略成拱形,两面蒙以牛皮,皮面四周用单排大帽钉固定,鼓面直径30厘米、鼓高22厘米。鼓框外表涂以红漆,鼓腰周围置三个铜制鼓环(图)。演奏时,将鼓置于鼓架或木凳上,双手各执一木制鼓棰击奏,发音短促,音色清脆,常用于八音乐队合奏或为壮剧伴奏,是离不开的节奏乐器。也用于民族节日庆祝或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中。

小鼓

侗族的小鼓

侗族的小鼓,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榕江、从江等地。鼓框用杉木板拼合而成,呈扁圆形,鼓腰向外微拱,两面蒙以牛皮,皮面周边用三排铜钉固定,鼓面直径22厘米、鼓高6厘米。鼓框外表无漆饰,在鼓的一侧钉置一段皮带,上串一个小绳圈。演奏时,左手提携皮带或绳圈,右手执棰敲击,是侗族民间乐队中主要的节奏乐器。它常和唢呐、小锣和钹等乐器一起合奏,用于六月六踩歌堂和民间婚丧喜庆等活动。

彝族的小鼓

彝族的小鼓,又称团鼓。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姚安、南华等地。鼓框用一整段松木或核桃木挖空制成,呈扁圆形,两端蒙以羊皮为面,皮的四周边缘用大帽铁钉固定。鼓面直径22厘米、鼓高11厘米。鼓框两侧置小鼓环、系鼓绳。鼓棰木制,棰长18厘米,棰头包布。演奏时,奏者坐奏,将鼓置于两腿间,双手执棰击奏,是民间吹打乐队中的节奏乐器,它常和唢呐、锣、镲等乐器一起合奏。用于民族传统节日和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

土家族的小鼓

土家族的小鼓,又称棋子鼓。流行于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鼓框用一整段梧桐木或松木挖空制成。呈扁圆形。单面或双面蒙以牛皮或羊皮,皮边四周用鼓钉固定。规格不一,单面蒙皮的鼓,鼓面直径27厘米、鼓高15厘米;双面蒙皮的鼓,鼓面直径35厘米、鼓高18厘米,鼓框两侧各置一鼓环,两环间以鼓带相连。鼓棰木制,棰长20厘米,呈直棒形。演奏时,奏者将鼓带挂于颈项,使鼓面平置腹前,两手各执一棰击奏。为使行进中演奏方便,还在鼓框外侧围以较长竹片,并将竹片两端夹于奏者腰部两侧,使鼓身稳定不动。用于土家族传统民族节日和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它常与钩锣、溜子锣、冬子锣、头钹、二钹等乐器一起组成打击乐合奏,称花锣鼓,如再加一支唢呐演奏,则称吹锣鼓。棋子鼓在以上两种合奏中,都居于领奏地位,是土家族重要的节奏乐器。

西洋小鼓

小鼓又称“小军鼓”,在各类乐队中与大鼓的重要性相同,常与大鼓同时使用。但小鼓不象大鼓那样用来加强强拍,而是在弱拍上敲击细小的节奏,以调和音色,增强乐曲的节奏感。小鼓的音响穿透力强,力度变化大,还可以通过在鼓面上盖绒布,或使用不同硬度的鼓槌来改变音色,能奏出各种气氛,表现力非常丰富。

乐器保养

编辑

在装鼓之前

把鼓的零件都擦拭一下如汗水,清水,啤酒或其它的液体都可以缩短你的鼓的寿命。你手上出的油会对镲片表面起到侵蚀作用,会使镲片失去光泽。在装或拆鼓的时候,其实只要用毛巾把它们擦拭一下就好了,这就能对它们有保护作用。

检查所有的零件

确保它们都上的很好,需要时常更换镲垫,确保固定镲片的镙丝能很好的拧在镲架上。踩镲架子以及踩槌的踏板这些需要经常运动的地方要隔一段时间上一次润滑油,让它们保持很好的运动。如果有些弹簧出现了刺耳的“吱呀”的声音,那么就要把它们换掉。其实最好能有一些备用的零件。

让鼓皮保持弹性

“下鼓皮”一般都可以使用很长的时间,但是“上鼓皮”就不一定了。如果可能,我们建议经常更换“上鼓皮”以保持其弹性和良好的手感。经常使用破旧不堪的鼓皮不但没有音色而言,同时还会把手感毁掉,这是非常可怕的。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小鼓.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11-15].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67243/

(8)
词条目录
  1. 介绍
  2. 历史
  3. 小鼓简介
  4. 特色
  5. 演奏方式
  6. 单击
  7. 滚奏
  8. 分类介绍
  9. 壮族的小鼓
  10. 侗族的小鼓
  11. 彝族的小鼓
  12. 土家族的小鼓
  13. 西洋小鼓
  14. 乐器保养
  15. 在装鼓之前
  16. 检查所有的零件
  17. 让鼓皮保持弹性
  18.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