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王朝

编辑
本词条由“小小编” 建档。
孔雀王朝(英文:MauryaDynasty)(约公元前322年—约公元前185年),是位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而得名。孔雀王朝时期的摩揭陀国是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王朝的建立者旃多罗笈多·毛里亚,在婆罗门传说中,他的家族是为宫廷饲养孔雀的,因此王朝被称作“孔雀王朝”;在佛教文献中,旃多罗笈多出身于毛里亚族,毛里亚一词来源于Mora,在印度语中意为“孔雀”,因此王朝...

孔雀王朝(英文:Maurya Dynasty)(约公元前322年—约公元前185年),是位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而得名。孔雀王朝时期的摩揭陀国是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名称由来

编辑

王朝的建立者旃多罗笈多·毛里亚,在婆罗门传说中,他的家族是为宫廷饲养孔雀的,因此王朝被称作“孔雀王朝”;在佛教文献中,旃多罗笈多出身于毛里亚族,毛里亚一词来源于Mora,在印度语中意为“孔雀”,因此王朝被称作“孔雀王朝”。

历史沿革

编辑

建立王朝

大约公元前六世纪时,印度北部存在许多小国家,摩揭陀和考沙拉是其中两个较大的奴隶主国家。摩揭陀王国的第五代国王频毗娑罗继位后,征服邻国。推行外交同盟政策,使摩揭陀在公元前五世纪时,成为了北印度最强大的奴隶主国家,并在恒河边建筑了华氏城(今巴特纳)。公元前四世纪时,摩揭陀国王消灭了考沙拉,将把喜马拉雅山与恒河之间的土地全部并入了摩揭陀的领土范围内。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十万大兵东征印度。两年后,当军队进入到印度西北部时,亚历山大迫于士兵厌战和摩揭陀难陀王朝的强大,不得不率兵退回巴比伦,走之前,他在印度西北部留下一支军队,并设立了总督和马其顿驻军监管,以企图永久统治印度。马其顿军队驻守印度期间,无数印度人遭到屠杀,大批城镇遭到焚掠。在马其顿军队残酷的统治之下,反抗侵略的运动此起彼伏。摩揭陀国的旃陀罗笈多,组织散兵游勇,开展反对马其顿军队的斗争。在驱逐马其顿军队过程中,旃陀罗笈多于公元前322年,在印度人民的支持下,推翻了难陀王朝,自立为王,以华氏城为都城,建立了孔雀王朝。

初步扩张

公元前317年,马其顿驻军被迫全部撤离印度,旃多罗笈多把原难陀王朝的领土和马其顿人所统治的西北地区都纳入了孔雀王朝的领土范围内,随即又兼并了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小国,直此,孔雀王朝的版图包括整个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公元前305年,旃多罗笈多又率军打败了入侵印度河流域的西亚塞琉古国军队,并逼迫塞琉古国签订条约,割让阿富汗斯坦包括今坎大哈、喀布尔、赫拉特等地区和俾路支斯坦的部分地区,旃多罗笈多则赠送500头大象给塞琉古国作为补偿,并娶了塞琉古一世的女儿为妻。旃多罗笈多继续向次大陆的西部和南部扩张,相继征服了索拉施特拉和纳巴达河以北地区,将统治范围扩张到喜马拉雅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一带。旃多罗笈多去世后,其子宾头娑罗继承王位,他继续南征,将王朝的疆域推进到南印度德干地区。

阿育王统治期间

公元前273年,宾头娑罗去世,其子庇耶陀西继位,四年后,庇耶陀西举行了灌顶仪式,正式成为孔雀王朝的国王,史称阿育王。阿育王即位后不久,就追随其祖父旃陀罗笈多的事业,开始对外扩张。公元前261年,为了完成统一大业,阿育王派兵进攻戈达瓦里河与马哈纳迪河之间的强国羯陵伽。这次造成了空前的浩劫,阿育王的军队杀死了羯陵伽的十万余人,俘虏了十五万人。战争结束后,阿育王还掳走了大量人口作为俘虏,带走了大量牲畜,并派遣皇室成员作为管理羯[jié]陵伽的总督,又另设两名属下长官分别掌管羯陵伽的南北两部。至此,孔雀王朝基本占据了整个印度次大陆,进入了极盛时期。在羯陵伽战争后,阿育王对战争造成的灾难深感悔悟,他令人将羯陵伽国的苦痛和自己的悔悟刻在石柱上,又在佛教高僧的感召下皈依了佛教,并下达了关于如何对待羯陵伽地区居民与野外丛林部落的两条敕令。在此后的执政生涯中,阿育王再没有主动发起战争,而是大力宣扬正法,他还在铭文中诏谕子孙万代奉法忌武,采取“忍让政策”。

孔雀王朝

阿育王雕塑(现藏于四川博物馆)

王朝覆灭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逝世,其子鸡那罗因被人谋害,双眼失明,王位则传给了达沙拉沙;达沙拉沙去世后,王位则由鸡那罗的儿子三钵罗底继承。孔雀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孔雀王朝的第八任国王萨塔陀拉在位时,国家遭到侵略,孔雀王朝丢失了一部分领地。孔雀王朝最后一任国王布里哈德拉萨性格软弱,在他执政期间,许多地区如克什米尔、犍陀罗、比哈尔、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等都脱离孔雀王朝而独立,孔雀王朝只保有原来摩揭陀地区。约在公元前185年,布里哈德拉萨在一次军事检阅中,被篡权的大臣普西亚米陀·巽加杀害,孔雀王朝因此覆灭,普西亚米陀·巽加则建立起了巽加王朝。

疆域

编辑

公元前317年,旃多罗笈多赶走马其顿军队后,占据了整个北印度;在打败塞琉古国后,又获得了阿富汗斯坦包括今坎大哈、喀布尔、赫拉特等地区和俾路支斯坦的部分地区。宾头娑罗继位后,继续将王朝疆域向南推进,扩大到南印度德干地区。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征服羯陵伽后,孔雀王朝的疆域面积达到鼎盛,东起布拉马普特拉河,西至阿拉伯海,西北包括阿富汗斯坦大部分地区,南抵内尔河。

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疆域图

人口与民族

编辑

公元前320至公元前220年,印度次大陆的人口约在1500万至3000万之间,涵盖了阿育王统一印度次大陆后孔雀王朝所控制疆域的人口。孔雀王朝国内民族众多,主要包括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波斯人、卡泰奥伊人、穆希卡诺斯人等民族。

孔雀王朝内政

编辑

政治制度

君主制孔雀王朝建立起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治体系。孔雀王朝以王权为中心,国王被神化,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王位由国王事先确定,一般由长子继承;国家的所有高级军政官员皆由国王直接任命;孔雀王朝的国王是一国之尊,国王的诏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国王之下设有首相、税务总长、司库、军队司令、主祭司等大臣,他们在一切重大问题上为国王出谋划策,由国王最终决定,大臣们再执行国王的意旨;大臣的助手则是各级行政部门的长官。王朝的核心地区由中央直辖,外地城市则由省督任命的官员负责管理。中央之外的地区被划分为若干层次不同的区域,区域内又划分为省—县—村三级管理制。

出土铭文中记载的四大区

社会制度

种姓制度古印度的种姓制是居民的等级关系,由高到低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孔雀王朝时期,为了巩固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严禁低级种姓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并通过《摩奴法典》固定了各种姓职业的世袭制。《摩奴法典》还强调在各种姓之间实行内婚制,禁止异姓通婚,特别严禁低级种姓男子与高级种姓女子通婚。在宗教社会生活方面,四种姓之间也有着严格的界限,而前三种姓与首陀罗之间的界限最为严格,如在宗教仪式上,首陀罗只能为高级种姓的人洗脚,且无权参与前三种姓的宗教生活。法律对四个种姓在量刑上也有差别,如婆罗门侮辱首陀罗只需罚款,首陀罗辱骂了吠舍及以上种姓则要被割断舌头。与种姓制度相对应的是由奴隶制形成的阶级关系。孔雀王朝的奴隶主主要由婆罗门、刹帝利和上层吠舍组成,奴隶则主要由首陀罗和下层吠舍以及贱民种姓组成。在孔雀王朝种姓制度的规定下,对各种姓占有的奴隶也有严格的要求:婆罗门出身的奴隶只能在婆罗门奴隶主家庭作奴隶,刹帝利只能占有种姓是吠舍首陀罗的奴隶,吠舍或首陀罗不能有种姓为婆罗门和刹帝利的奴隶,首陀罗不能有吠舍出身的奴隶;当高级种姓沦为奴隶或低级种姓上升为奴隶主时,奴隶主必须敬重种姓出身比他本人高一级的奴隶。尽管奴隶处于社会的最低层,但在阿育王的铭王、法轮和《政事论》中,都强调善待奴隶,因此,孔雀王朝的奴隶不仅可以有自己挣的财产,其财产还能被其亲属继承,对苛待奴隶的的主人还有相应的惩罚条例。

经济制度

土地制度

孔雀王朝实行土地国有制,国王是一切土地的所有者,国王的土地来源主要是移民开垦的土地和直接经营的王室农庄。国王除有权直接掌握土地外,还掌握了与土地有关的富源,如森林、矿山等。除国王占有土地外,婆罗门祭司和寺院、农村公社同样占有的土地。祭司和寺院的土地来源于国王的赏赐,其产生的赋税收入归祭祀和寺院所有占有,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国王。村社土地由农民世袭而来,但要向国家交纳税赋。

赋税制度

孔雀王朝税收名目繁多,在城里征收的税种包括关税、度量衡检查税、通行证税、酒税、屠宰税等等;在农村征收的税种包括农产品税、渡口税、港口税、牧地税等等。各种矿产、利用国家修建的灌溉设施、出产野生动物或产象的森林都必须纳税。除土地税为固定税收外,其余的税种征税方式不一,如畜牧业按照畜牧的头数交税;商业则采用分成或专卖税。《政事论》中提到,常规时期,土地税应占收成的六分之一,在国家处于紧急情况下,可提高到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为了有效地征税,政府有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孔雀王朝的四个大省要详实登记下辖的村庄数量,并将所有村庄按财富程度划为税额不等的三级,同时还要记载对应村庄的免税种类,每个基层税务官按照登记表负责征收至至十个村庄的税。城市的户籍登记包括种姓、家族、职业、家庭收入及开销等情况,一个基层官员负责十到四十户家庭的税收。

孔雀王朝军事

编辑

军事体制

孔雀王朝时期的军队主要由摩罗、布利陀、什列尼、阿密多罗、密多罗和阿陀毗迦六部分组成。旃多罗笈多时期,孔雀王朝的兵力为步兵60万、骑兵3万、战象9000头,还有8000辆战车和一支水师。

孔雀王朝军事体制

兵种

孔雀王朝时期的军队,以印度传统的步兵、车兵、骑兵、象兵四兵种为主,另加海军与辎[zī]重兵。步兵以所持武器的不同,又分为(标)枪兵和弓箭手;车兵主要由贵族充任,一乘战车配备三至六名车员,分别为驭手、甲士、弓箭手、盾牌手,由二至四匹马牵引;象军是由驯服的野象组成的战队,一头大象配备三名弓箭手,立于象背的厢中作战,象倌[guān]坐在象颈上指挥战象的行动;骑兵是骑马参加战斗的兵士。孔雀王朝时期,国王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防止军官叛变,还实行密探制。密探分为固定密探和流动密探两种。固定密探伪装成普通市民等,居住于城乡,负责监视一般民众的行动,同时传递情报;流动密探包括帮手、暗杀者、投毒者等,伪造职业及身份后,派往各地监视各级军政人员,包括军队统帅、将 军、卫戍司令、要塞司令、边防军首领、森林部落首领等,国王根据密探的报告对他们实行奖惩。

军事机构

据孔雀王朝时期的《政事论》记载,孔雀王朝由三十名官员组成军事委员会,负责王朝所有的军事行动。军事委员会下设六个军事机构,每五名委员负责一个部。六部分别为海军部、后勤部、步兵部、骑兵部、车兵部和象兵部 。

薪俸

据《政事论》记载, 孔雀王朝时期军人的薪俸因职级不同,差异较大:军队总司令官年薪为4.8万帕那 ,军队司令官为1.2万帕那,要塞司令1.2万帕那,军队首长、象兵司令、骑兵司令与车兵司令各8000 帕那;步、骑、车、象部队诸长官各4000帕那;军医、 驭手、驯马驯象者各2000帕那,甲胄监督1000帕那;训练过的士兵500帕那,吹喇叭者500帕那,象倌500—1000帕那,固定密探1000帕那,流动密探500帕那,引导密探的仆人250帕那。

兵器与战术

据《政事论》记载,孔雀王朝时期的军械分为军械、进攻武器与防御装备三类。军械共26种,其中固定的器械10种,活动的器械16种。前者包括萨尔瓦多帕陀罗(投石机)、波胡木哈(守望塔)、亚那迦(安装在轮子上的长木棍)等,后者有优特帕提摩(带铁钉的大木梁)、苏迦里卡(预防敌人投掷石块的大型皮囊)、旁查利迦(置于河中的障碍物)、(斯帕里克陀拉)大型狼牙棒等。进攻性武器约有20余种,尖端锋利的有11 种,如铄积底(约4臂长的金属制手执武器)、恭特(长 5—7 臂的标枪)、帕罗斯(长约24英寸的双柄铁制兵器)等,此外还有弓箭、剑、斧、铲、戟、锯、镐等。防护装备有20种,大致可分为衣甲与盾牌两类。衣甲多为皮制、植物纤维制和铁制,盾牌多为木制、竹制、兽皮制等。 据《政事论》记载,孔雀王朝时期主要有四种阵法:用于正面进攻的“鳄鱼阵”;用于两翼进攻的“金刚杵阵”;用于后方进攻的“车阵”和从四面进攻的“密集阵”。《政事论》还提到部分攻城的战术,如污染敌人护城河或将其排干、挖地道或用装甲象冲开缺口、攻等等。

经济

编辑

孔雀王朝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畜牧业等设置了专门的规章和管理条例,但规章和管理条例只用于除中央政府或皇家总督直接管理的区域外。政府对生产和商业等活动进行直接管理。

货币

孔雀王朝结束了由各地各城自造货币的局面,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其成份和重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孔雀王朝时期通行的货币为金币尼什卡、银币普罗纳、币卡尔沙帕纳和小铜币卡卡尼。货币上面只印有国家的符号,五个符号一组,没有文字。所有面值货币均有的两个符号为太阳和车轮,象征着孔雀王朝,其余三个符号则因面值不同、发行者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图案之一为孔雀的,可能与孔雀族有关;图案之一为月亮的,可能为旃陀罗笈多时期所发行的;带有一个中心向外延伸的符号,可能属于宾头娑罗时期;图案之一为树的,可能为阿育王时期发行的。

孔雀王朝

阿育王1卡夏帕那银币

农业

孔雀王朝对发展农业非常重视,不仅在国内普及了铁犁、铁锄、铁斧等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还组织垦荒。羯陵伽战役中,被俘虏的大量战俘就曾被安排垦荒。为保证农业的丰产,孔雀王朝还兴建了大量的水利灌溉设施,包括渠道、水池、水井、水坝等,并在每个村社中安排专人管理水利设施的使用,地方也设有专门的水利官员。孔雀王朝时期,主要的农作物有稻、大麦、小麦、豆类、棉花、甘蔗和胡麻等。

手工业

孔雀王朝时期的手工业较发达。在恒河中游发现了孔雀王朝时期所制的钢制工具和武器,表明这一时期负责治炼的手工业者已掌握了炼钢的技术;这一时期,中国的蚕丝也传入了印度,并在当地形成了自己的丝织业,属于王室的手工业作坊还能生产较精细的纺织品和金银宝石装饰品,一部分供王室自用,一部分用于出口;恒河中游还出土了精制的黑色磨光陶器。造船、石雕、采矿等行业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大的发展。阿育王时,官营的造船工场已能造出可以出海的大船;迈索尔金矿、乔塔纳格普尔的金矿和铜矿都是在孔雀王朝时开始进行采掘的。孔雀王朝的手工业按不同的行业分别居住在不同的街坊,且有各自的行会和工会。行会组织打破了法典所规定的种姓限制,可代替政府执行相应的职权,并使用国家资源。手工业者在孔雀王朝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仍属于首陀罗。

商业

由于国内安定,加上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的发达,孔雀王朝的商业十分繁盛。孔雀王朝时期兴建的皇家干道,以华氏城为中心,西北通到边境,向东通向孟加拉、奥里萨。通过便利的交通,王朝的手工业产品如香料、珍珠、宝石、檀木、象牙、棉布、丝线、细布等传到了印度南面及邻近的锡兰、缅甸、波期湾、西亚等地区。在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沿路的一批城市得以繁荣。考古出土的碑铭记载了孔雀王朝时巨大的财务增长,商质塔则记载了当时大富商布施的众多礼物和承担巨额修建费的商人名字。

文化

编辑

孔雀王朝时期的文学与宗教密切相关,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中《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这一时期宗教文学成就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摩诃婆罗多》主要内容形成时间约为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由十八篇、十万颂组成,描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九世纪发生在北印度婆罗多王国俱卢族和般度族之间的战争故事,故事中穿插了大量的宗教哲学、政治、伦理内容,被誉为印度古代大百科全书。《罗摩衍那》核心内容形成时间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共有七篇、一万九千多颂,描写的是恒河中游十车王国内部发生的宫廷阴谋和王子罗摩与妻子悉达之间的故事。两大史诗以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叙事艺术的精湛性和人物塑造的丰满度,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也在各个方面影响着后世文学创作,并成为近代印度文艺创作重要的灵感源泉。

艺术

编辑

在阿育王时代,孔雀王朝的雕刻艺术发展到达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刻凸显了印度本土格,如雕花多用莲花卷涡纹,以天鹅、孔雀、大象等做雕饰;在男女的造型上,女性娇柔丰满,男性健壮挺拔。阿育王石柱由整块石雕凿而成,是孔雀王朝的雕刻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孔雀王朝的象征,更是印度共和国的国徽图案的来源。阿育王曾敕令在孔雀王朝的各个交通要道和佛教圣地,竖立了约30根石柱,并在石柱上铭刻诏谕,弘扬达摩。目前在萨尔纳特发现的一根阿育王石柱柱顶雕刻着四头背靠背蹲踞、面向四个不同方向的雄狮,气势威武,形态逼真;下部顶板中央雕刻着佛教法轮,两侧各是一牛一马,背后则是一狮一象,个个栩栩如生。桑奇佛塔的围栏和牌坊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山水和造型各异的人物,其中《王室出巡》浮雕群描写宾头娑罗到王舍城拜佛的场面,整体氛围热闹又壮观。孔雀王朝时期还加大了对石窟的开凿力度,最早的石窟是位于伽耶附近、专门提供给僧侣居住的巴拉哈尔石窟,随后石窟建造扩大到西印度和南印度。

孔雀王朝

印度共和国国徽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344385/

(68)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历史沿革
  3. 建立王朝
  4. 初步扩张
  5. 阿育王统治期间
  6. 王朝覆灭
  7. 疆域
  8. 人口与民族
  9. 孔雀王朝内政
  10. 政治制度
  11. 社会制度
  12. 经济制度
  13. 土地制度
  14. 赋税制度
  15. 孔雀王朝军事
  16. 军事体制
  17. 兵种
  18. 军事机构
  19. 薪俸
  20. 兵器与战术
  21. 经济
  22. 货币
  23. 农业
  24. 手工业
  25. 商业
  26. 文化
  27. 艺术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