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叶风铃草

编辑
本词条由“小小编” 建档。

圆叶风铃草(学名:Campanularotundifolia),又称蓝铃花,为桔梗科风铃草属下的一个种,原产英国,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包括美国北部和欧亚大陆。多年生草本,高约30公分,珠形纤巧,茎及花梗细长。叶片为暗绿或蓝绿的线形叶,先端渐尖,叶柄小或无,匍匐根着生有心型的基生叶。白色至深蓝色的钟形花有五枚尖端裂瓣,花初生直立,绽放后会弯垂。花期为6-10月,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圆叶风铃草属于...

圆叶风铃草学名:Campanula rotundifolia),又称蓝铃花,为桔梗科铃草属下的一个种,原产英国,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包括美国北部和欧亚大陆。多年生草本,高约30公分,珠形纤巧,茎及花梗细长。叶片为暗绿或蓝绿的线形叶,先端渐尖,叶柄小或无,匍匐根着生有心型的基生叶。白色至深蓝色的钟形花有五枚尖端裂瓣,花初生直立,绽放后会弯垂。花期为6-10月,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形态特征

编辑

圆叶风铃草属于风铃草科,花朵颜色为淡蓝色(少数情况为白色),形状类似风铃,每朵长12~20毫米,花柄纤细。基部的叶子为圆形,长柄,茎叶则细小如草。在苏格兰,人们把这个品种称作为“蓝风铃”。

圆叶风铃草

分布范围

编辑

圆叶风铃草原产于中欧、西伯利亚、北美,但在英格兰西南部很少,现各地都有分布,但爱尔兰仅在北部和西部常见。生于北温带地区,包括美国北部和欧亚大陆,直抵北70°N。

圆叶风铃草

栖息环境

编辑

圆叶风铃草一般生长在空旷、宽广的地方,如草地,路旁,固定沙丘,以及铁路和道路边缘。喜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的气候,喜光照充足环境,可耐半阴。风铃草对温度比较敏感,生长适温为13℃-18℃,发芽适温为20℃-22℃,冬季温度低于2℃则停止生长,茎叶开始枯黄。夏季28℃以上的高温对植株生长不利,30℃-35℃以上的高温,植株叶片会变黄脱落,甚至全株枯萎。风铃草喜干耐旱,忌水湿。因此,在雨天过多或土壤排水不良情况下生长不好,导致叶片变黄,植株细长,节间伸长,花朵变小,可通过控制浇水调节植株高度。风铃草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含丰富腐殖质、疏松透气的沙质土壤为好。基质pH值在5.5-6.2之间为宜。

繁育

编辑

方法

分株繁殖是多年生风铃草增殖的最简单方法,特别是地下根茎发达的种类。由根茎上的隐芽萌发出新芽,带着根段分栽新芽,即成独立的新植株;分株繁殖的季节以春季植株返青后,新芽陆续出土有2-3片小叶时为好;生态环境优良的株丛到栽植的第3年时已十分拥挤,必须分栽,否则,株丛过密,通风不良,茎细叶小,植株到伏,开花不良,甚至遭受病虫危害。在种源稀缺的情况下,春季也可用扦插法繁殖,插条极易生根。

栽培技术

苗期管理

风铃草育苗需要相对干燥的条件,否则极易发生病害而导致幼苗成批死亡。当小苗长出2片叶时,可结合除草进行问苗,使小苗有一定的生长空间。如幼苗生长过密,容易徒长倒伏,影响日后生长。出苗后降低湿度,基质应稍润湿,但不应浸透。苗期太湿易发生猝倒病,苗期过于干燥小苗会因缺水而萎蔫。一般在两次浇水间可让基质稍干燥为宜。风铃草只需少量施肥,如需幼苗快速生长,可用30-50ppm钙氮肥喷施。风铃草发芽不需光照,发芽后要逐渐接受阳光,使小苗能进行光合作用。发芽适温在白天为20℃-22℃,夜间为16℃。温度低于15℃ 以下小苗生长不良,叶片枯黄,需在温室播种养护。以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生长最佳,土壤以微酸至微碱性为适,pH值为5.5-6.2。土壤为强酸性的地区,在种植时宜施适量石灰,以中和pH值。栽培基质配制用园土、甘蔗渣(腐熟) 、鸡粪(腐熟) 以6∶3∶1的比例再加少量石灰拌匀。

上盆后管理

当幼苗长出5-6片真叶时可移栽上盆,用口径为9-11厘米的花盆进行移植。移植一般在阴天或下午4点以后,种植时不要太深。种后需马上浇足定根水,使小苗与基质充分接触,如阳光太强,需用遮阳网适当遮盖3-4天。风铃草早期生长较为零乱,但在后期生长中植株会自然整齐紧凑。风铃草在生长过程中可不摘心,也可作摘心处理。如需摘心,可在幼苗长至6-8厘米左右时进行,以缩短植株高度,增加侧枝及花朵数量。浇水时要做到适时适量,根据盆内基质干湿度情况和天气的变化进行。浇水时盆土要见干见湿,浇则浇透,但不要使盆内积水。阴雨天要少浇或不浇,气温高、蒸发量大时要多浇,反之则少浇。植株需肥量中等。种后每周交替施用浓度为150- 200ppm的氮肥和钾平衡肥,应避免铵和氮的含量过高。生长旺盛期每15-20天施一次稀薄腐熟饼液肥或人粪液肥。花前增施含磷、钾的复合肥,可防止花期倒伏,冬季和盛夏则应停止施肥。风铃草喜长日照,每天14小时光照可以自然开花。风铃草在阳光充足条件下,植株生长整齐,高度一致,开花整齐,花色鲜艳。半阴条件下,植株生长偏高、花序伸长、花色较淡。冬季无霜的条件下,室内或室外温度可保持在3℃-5℃ 。室外栽培需覆盖,3℃ 以下生长缓慢。

病虫防治

编辑

锈病

主要危害风铃草的叶片、茎部和芽。叶片发病呈黄绿色的疱状水斑,后逐渐扩大,疱状斑破裂后露出红褐色夏孢堆,病斑周围的叶组织变为淡黄色,茎部和芽处的症状与叶部相似。受害植株生长衰弱,严重时叶子焦枯。发病初期可用25% 的粉锈宁400-600倍液防治。

白粉病

真菌性病害,常危害叶片,也危害枝条、花柄、花蕾、花芽及嫩梢等。表面常出现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变为灰色,受害植株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植株死亡。防治方法为结合修剪,剪除病残枝并集中烧毁。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并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提高植株的抗病性。选用抗病品种,发病初期或在未发病时进行预防,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每周喷一次,连续2-3次,交替使用,对白粉病有特效。

叶斑病

初期在叶片上呈水浸状坏死斑,后迅速变深褐色,病斑上长有明、暗相问的同心轮纹,外围有黄色晕圈。发病初期及时剪去病斑或病叶,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喷洒14%络氨水剂350-500倍液,每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

蚜虫

通常集中在嫩芽、嫩叶、嫩枝上刺吸汁液,造成植株受害部位萎缩变形。蚜虫还分泌蜜露污染植株,并诱发煤烟病等病害。可用万灵600-800倍液或25%鱼藤精乳油稀释800倍液喷杀,也可用40% 速扑杀乳油800-1000倍液喷杀。速扑杀是一种广谱性的有机磷杀介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强渗透作用,能渗入植物组织内,对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每周喷一次,连续2-3次,对介壳虫及蚜虫有特效。

红蜘蛛

多在叶背刺吸叶汁,常造成叶片变色甚至卷曲。可用40%三氯杀螨醇兑水1000倍液喷杀。

蓟马

以成虫或若虫寄生植物上取食幼芽、嫩叶、花和幼果。被害植株生长缓慢,嫩叶被取食后卷曲,芽梢和花受害则凋萎。发病初期可用25% 鱼藤精乳油或40%乐果800-1000倍液,或高效蓟蚜清或蓟马灵800-1000倍液进行防治。每周一次,连续3-4次,交替使用,效果显著。

用途

编辑

圆叶风铃草在园林中可作花坛、花境使用,也可盆栽观赏,可用于岩石园或草坪边缘种植,是春末夏初园林中常用植物。

文化

编辑

大自然在植物界为人类创造了众多如风铃般的花卉,其中在形神方面最贴切的是桔梗科风铃草属的植物。这个家族大多数的花朵都犹如风铃,并由此得名;它们的拉丁属名与英语的通俗名Bellflower,均用“铃铛”一词来表达。在英国,人们认为风铃草的花朵像天主教坎特伯雷寺院朝圣者手摇的铜铃,因此又把它称为“坎特伯雷之钟”。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80406/

(10)
词条目录
  1. 形态特征
  2. 分布范围
  3. 栖息环境
  4. 繁育
  5. 方法
  6. 栽培技术
  7. 苗期管理
  8. 上盆后管理
  9. 病虫防治
  10. 锈病
  11. 白粉病
  12. 叶斑病
  13. 蚜虫
  14. 红蜘蛛
  15. 蓟马
  16. 用途
  17. 文化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