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牛(学名:Ovibos moschatus),又名麝香牛,牛科麝牛属大型有蹄哺乳动物。麝牛体型大而粗壮,高约1.5米,体长2~2.5米,体重可达400多千克,雌性麝牛略轻于雄性。身体呈桶形,全身绒毛又厚又密。头大,头顶具牛角,雌性较雄性短小,且底部缺少凸起的部分。四肢短而粗壮,蹄宽大。尾巴很短,完全覆盖并隐藏在毛皮下面。具一个乳房和四个乳头,被皮毛覆盖。
形态特征
编辑麝牛体型大而粗壮,高约1.5米,体长2~2.5米,体重可达400多千克,雌性麝牛略轻于雄性。
麝牛外形与牛类相似,身体敦实,呈桶形。身上的绒毛又厚又密,呈棕色,冬季毛更长呈黑棕色,身体除吻边、鼻孔间的一小部分外,都被毛所覆盖,背部毛长16厘米,颈、胸部和前半身的毛长达60厘米,最长可达90厘米,甚至阴囊和乳房亦被毛覆盖。麝牛的毛在哺乳动物中是最细的,平均长度为10厘米,而直径仅有15微米。年长的成年麝牛有时在肩部上会长出很大片的鬃毛。
头大,头顶具牛角,乳白色,角的基部扁厚,由正中均分,贴着头骨向外侧生长,两角先向下弯曲,而后又向上挑起,角尖锐,截面呈圆形,雌性的角较雄性短小,且底部缺少凸起的部分。眼小,眼前具臭腺,耳朵中等大小,端部尖形,部分隐于毛中,吻部宽。雌性麝牛具一个乳房和四个乳头,被皮毛覆盖。四肢短而粗壮,蹄宽大,左右蹄不对称,蹄下具白色的毛,能踏冰雪而不滑。尾巴很短,长5~10厘米,完全覆盖并隐藏在毛皮下面。
麝牛形态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范围
麝牛是一种极地物种,原产于加拿大、格陵兰岛、阿拉斯加州,直到19世纪末,阿拉斯加州的麝牛种群几乎灭绝。20世纪30年代,从格陵兰岛捕获的麝牛被重新引入阿拉斯加州,后也被引入西伯利亚和斯瓦尔巴群岛。
麝牛分布图
栖息环境
麝牛生活在北极苔原的林线以北,广阔而没有树木、冬长夏短、终年暴风夹着冰雪的冻土地带。
生活习性
编辑觅食行为
摩牛是食草性哺乳动物,通常以草和其他植物为食。在夏季,麝牛主要摄食阔叶植物、莎草、苔藓、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在冬季,麝牛主要摄食矮桦树的茎、根以及柳树、苔藓和地衣等。
在冬季,麝牛会通过在雪地里刨挖来寻找食物。它们通常待在山顶或者山坡上,因为那里的强风能吹走地面上的积雪,使它们更容易找到食物。麝牛行动通常格外缓慢,停下来吃一点食物,接着再向前走一段距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能量的消耗,另一方面又降低了食物的需求。由于麝牛保持能量的效率极高,所以它所需的食物仅占同样大小的其他牛类的六分之一。
社群行为
麝牛是群居动物,麝牛经常以10~20只成群活动,偶尔也有100只左右的大牛群。夏季单身的成熟雄性约占麝牛总数的4~9%,仅由单身雄性组成的群体也出现秋季。除单身雄性的平均群体规模,夏季通常为10~15只,群体组成相对稳定,雌性麝牛几乎总是成群结队,但雄性不会与雌性直接形成眷群,而是从大约6月开始,优势雄性麝牛通过赶走群体中年轻的成年雄性,并阻止雌性外出,从而占有现有的群体,形成眷群,并对该群体进行保护。冬季通常为15~20只。
雄性麝牛会由眼眶中腺体分泌中出气味强烈的分泌物,经腿部沾到地上的植物上,以此来划出自已的领地。
社群中雄性的社会等级通常是在繁殖季节决定的,有时也会通过头部碰撞、追逐、咕噜声(grunting)和吼叫声(bellows)来决定;雌性的社会等级由年龄和体型决定;小牛通常是等级最低的。社会等级越高,其食物供应和繁殖权通常就越好。
麝牛群体
攻击行为
在交配季节,即从夏末开始到秋季,群体中寿命6~8龄的雄性会争夺统治权。雄性麝牛通过摆姿势、咆哮、摇头、用强烈的气味标记在前脚上以及用头撞击来恐吓对方。雄性麝牛彼此面对面相距45米,以每小时31~40千米的速度冲锋并相撞,重复多达10~12次,直到其中一只雄性无法继续或逃跑,但这种行为很少会致命。
麝牛彼此进行攻击
防御行为
当麝牛遇到天敌北极狼(Canis lupus arctos)或北极熊(Ursus maritimus)时,会采取集体防御战略。牛群中的所有个体都紧紧地挤在一起围成圆形或者半圆形的牛阵。麝牛头朝外,面向入侵者,用它们锋利且坚硬无比的角构成一面“防御墙”进行抵抗。小牛极易受到攻击,因此它们待在防御圈的最里面。由于麝牛适应了北极生活,较狼或熊跑得更慢。因此,为避免被追捕,麝牛会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在防御圈中而非逃跑。这种防御阵型非常有效,但却也容易使整个麝牛群体成为猎人捕杀的目标。
适应行为
麝牛极耐寒,它们长毛下面具一层厚厚的保暖性非常好的绒毛,爱斯基摩人称之为“qiviut”(发音为“kiv-ee-Ute”),使其能够承受-70℃的低温。在风暴持续多天的恶劣天气时,麝牛会成群地挤在一起,一群可达100只,年幼的麝牛位于中央,成年麝牛背对着风,直到最强的风暴过去。麝牛的身体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少热量的散失,能承受每小时达96千米的寒风。
生长繁殖
编辑发情与交配
麝牛为“一夫多妻”制。雌性麝牛属于季节性发情动物,雄性麝牛在发情时发出一种类似麝香的气味,麝牛也因此得名。群体中的优势雄性可能会与雌性繁殖多次,而年轻且不具优势的雄性麝牛通常会与繁殖的雌性保持距离。通常8月下旬至9月进行交配。
产仔
麝牛通常在怀孕240~250天后,即交配后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进行产仔,通常每两年产仔一次,但由于处在严冬条件下,也可能隔几年才产仔一次。每胎仅产1仔,由于极夜比极昼长,小牛有时刚出生就会会因乳毛未干而冻死,小牛的成活率较低。除此之外,双胞胎罕见,且通常不能存活。
哺育
尽管小麝牛一般在出生几周内就可以吃成年麝牛的食物,但为了积累足够的脂肪以度过严寒的冬季,雌性麝牛仍需要喂养小牛母乳。起初母乳喂养相对频繁(每天6~8次),小牛在两个月大后频率显著下降。小牛经常和雌性麝牛躺在一起,或者站在靠近其肚子的区域,雌性麝牛用身体和毛皮为小牛提供温暖和保护。雄性麝牛不直接照顾小牛。
生长
新生麝牛的体内深层温度为37.7~41.3°C,它们出生时有大量棕色脂肪组织存在,很大程度地增加了其产热能力,因此新生的麝牛可以忍受低至-30°C的环境温度。
小牛具厚而短的毛皮,在出生后45分钟内即可站立,在1小时之内即可行走。小牛出生时体重为8~15千克,每天最多可增重0.5千克。
雌性麝牛大多1~4年达到性成熟,一般取决于其食物是否充足和身体状况是否良好,雄性通常在3~4年达到性成熟。雄性麝牛比雌性麝牛生长略快,在经过6~7年后将达到成年体重,而雌性麝牛达成年体重通常比雄性麝牛晚1年。麝牛生活在非常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可能导致较幼小和年老的麝牛死亡。雌性麝牛的寿命通常为15~18年,在野外和圈养中也有一些寿命超过20年的雌性麝牛。雄性麝牛的寿命通常为10~12年。
物种保护
编辑物种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班克斯和维多利亚岛有8.78万只麝牛,占加拿大麝牛的61%,但到2019年,种群总数下降了47%,仅剩16480只,占加拿大麝牛总数的21%。在全球范围内,麝牛从1998年的约15.71万只下降到2019年的12.71万只。
威胁因素
麝牛种群数量的减少主要受气候环境的影响。麝牛通常会更多选择适宜的低海拔和植被茂密的生境,但因气候变暖造成格陵兰岛的极端天气,如降雨和结冰或积雪加深的频率越来越高,麝牛获得优质食材的机会减少,对其生长繁殖造成影响。气候变暖也加剧了一些疾病和寄生虫对麝牛的影响。
除此之外,由于道路、矿山、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和开发,北极地区局部生境发生变化,也破坏了麝牛的栖息环境。
保护等级
2020年,麝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保护措施
为保护麝牛,各国已建立多个保护区、国家公园,并划定禁猎区。在美国,麝牛分布于五个保护区;在格陵兰,麝牛分布于四个保护区内,其中土著群体分布在广阔的东北格陵兰国家公园(Northeast Greenland National Park),而引入的群体分布在阿南加努普夸鲁阿(Arnangarnup Qoorua)自然保护区、康格鲁斯克(Kangerlussuag)和马尼特索克卡里布(Maniitsoq Caribou)保护区。麝牛分布于三个国家公园: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的古丁尼柏(Quttinirpaaq)国家公园、班克斯岛的奥拉维克(Aulavik)国家公园和北极西部大陆的图克图特诺革特(Tuktut Nogait)国家公园。加拿大建立了塞隆禁猎区(Thelon Game Sanctuary)以保护剩余的麝牛种群免受猎杀。
主要价值
编辑经济价值
麝牛毛(qivuit)非常精细,这种毛比山羊绒细,保暖性是羊毛的八倍,因此常被制成服装进行出售,存在于不少奢侈品市场中。麝牛的牛角常被制作成手工艺品。
除此之外,麝牛也被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和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一些营养和北极适应性方面的研究。
生态价值
麝牛为北极食腐动物、狼、北极熊和棕熊提供了食物来源,吃草时可能也有助于种子的传播。
种间关系
编辑捕食
当麝牛捕食者北极熊,棕熊和狼等时,会摆出防御阵型。当捕食者接近牛群时,麝牛会试图用它们的头部进行撞击或用角钩住捕食者。
竞争
由于麝牛并不是生活在北极的唯一食草性动物,因此,它们会与驯鹿等食草性动物之间争夺可食用的植物。
共栖
北极狐(Vulpes lagopus)会跟随麝牛在雪地里迁徙,使得北极狐行走更轻松。这种作用对北极狐具积极的影响,但不会伤害到麝牛。
寄生
麝牛体内会寄生一种肺线虫(Umingmakstronlyus pallikuukensis),它以麝牛的内部结构为食,对其造成感染,并导致其器官衰竭。另一种寄生虫是蜱虫,它会从麝牛的皮毛钻入,并用它的钳子吸取麝牛的血液。
相关知识
编辑麝牛具有麝香气味,但缺乏麝香腺,在繁殖季节,雄性动物喷洒在自己身上和地面上的尿液相当刺鼻。麝牛的近亲是羊亚科的物种而非奶牛、野牛或水牛。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Ovibos moschatus.Catalogue of life. [2023-05-30].
[2]杨玉泉. 狂野陆地[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 4,116-118. (4)
[3]Ovibos moschatu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2023-05-30].
[4]Ovibos moschatus.Animal Diversity Web. [2023-05-30].
[5]Ovibos moschatus.Thought Co. [2023-05-30].
[6]李湘涛. 生命的支撑[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3,182.
[7]Ovibos moschatus.Bioweb. [2023-05-30].
[8]I.L.Mason主编,《驯养动物的进化》翻译组译. 驯养动物的进化[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5,111-112. (2)
[9](美)贝弗莉·麦克米伦, 约翰·缪吉克, (英)罗莎琳·韦德, (加)艾伦·戴尔. 地球探秘 海洋极地太空 加强版[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7,102-103.. (2)
[10]Lent P C. Ovibos moschatus[J]. Mammalian Species, 1988: 302,1-9. [2023-05-30].
[11]Ovibos moschatus.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2023-05-30].
[12]Tomassini O, Beest F, Schmidt N M. Density, snow and seasonality lead to variation in muskox habitat selection during summer[J]. 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 2019, 97(1): 997-1003. [2023-05-30].
[13]Cuyler C,Rowell J,Adamczewski J,et al. Muskox status,recent variation,and uncertain future. Ambio, 2020, 49: 805-819. [2023-05-30].
[14]Kafle P, Peller P, Massolo A, et al. Range expansion of muskox lungworms track rapid arctic warming: implications for geographic colonization under climate forcing[J]. Scientific Reports, 2020,10: 17323. [2023-05-30].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79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