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昀

编辑
本词条由“小小编” 建档。

宋理宗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别名赵乌孙,赵与莒,在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出生,后被宁宗赐名赵贵诚,宋朝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南宋第五位皇帝。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即位,父亲赵希瓐,追封为荣王,母亲全氏。 宋理宗赵昀开禧元年(1205年)正月出生在绍兴府山阴县虹桥(今浙江绍兴)家中,起名赵乌孙,是赵宋皇室后裔,出身...

宋理宗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别名赵乌孙,赵与莒,在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出生,后被宁宗赐名赵贵诚,宋朝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南宋第五位皇帝。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即位,父亲赵希瓐,追封为荣王,母亲全氏。

宋理宗赵昀

正文

编辑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宋理宗赵昀开禧元年(1205年)正月出生在绍兴府山阴县虹桥(今浙江绍兴)家中,起名赵乌孙,是赵宋皇室后裔,出身卑微,父亲赵希瓐是绍兴府(今浙江绍兴)山阴县县尉,七岁时,赵昀的父亲赵希瓐病死,母亲全氏(慈宪夫人)带着他和弟弟赵与芮投靠了兄长(全保长),在其兄家中寄居。嘉定十三年(1220年)八月,皇太子赵询去世,宋宁宗赵扩为稳定国家根本,选择太祖十世孙十五岁以上的皇族后裔进行教育。次年,史弥远门客余天锡过绍兴全家,发现赵昀,将他接到临安居住(今杭州),接受皇室教育,乌孙被改名为与莒。嘉定十四年(1221年)六月十三日,宋宁宗立赵贵和为皇子,改赐名赵竑,赵昀被立为沂王嗣子,同年六月二十二日,赵昀被授予秉义郎,八月十三日,授为右监门卫大将军,赐名贵诚,之后又担任邵州防御使。赵昀性格稳重少言,聪慧好学,每次早晨入朝等待参见皇帝,其他人大多窃窃私语,赵昀独自站立在那里,沉默不语。出入宫廷,都守规守矩。

登基称帝

嘉定十七年(1224年)九月十七日,宋宁宗赵扩驾崩,史弥远伪造宁宗遗旨,将太子赵竑废为济阳郡王,判宁国府,拥立赵昀为新皇帝,这就是宋理宗。理宗即位后改元宝庆,大赦全国。尊杨皇后为皇太后,代理主管国政。封赵竑为济王,赐给湖州宅所,以醴泉观使前往居住。九月十二日,下诏褒扬老儒,以傅伯成为显谟阁学士,杨简为宝谟阁直学士,二人都为提举南京鸿庆宫。

宝庆元年(1225年)正月,湖州太学生以潘壬、潘丙兄弟为首,号召了太湖渔民和当地巡卒数十人起事,拥立济王赵竑为皇帝,史称“湖州之变”。史弥远奏请赵昀派兵讨伐,“湖州之变”迅速被平定。史弥远趁机杀害了济王赵竑,以“定策功”独揽了朝政,此后至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十月左丞相史弥远病逝共九年多时间,都是史弥远独相时期。这段时间里,宋理宗赵昀实为“傀儡皇帝”。

端平更化

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病死,理宗赵昀结束了他“渊默十年无为史”,开始亲政,并改元端平。从端平元年(1234年)起,他罢黜了史弥远一派的梁成大、薛极等被称为“四木”、“三凶”的奸臣,谨慎选用宰相,纠正了权臣独相的局面。赵昀为了加强自己的皇权,求得理学官员对他的支持,又陆续召回真德秀、魏了翁等能人,澄清吏治,改革财政。赵昀非常推崇理学,因此还不断提高二程和朱熹等理学家的地位,这一系列措施被称为“端平更化”。赵昀的变革贯穿于端平、嘉熙、淳祐年间(公元1234—1252年)。在理宗的竭力提倡下,理学确立了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上的正统地位,信奉理学成了做官人仕的必要途径。但大多数理学家及其信徒,不是伪君子就是高谈“性命”的腐儒。理学思想弥漫朝野,给南宋后期的政治带来了极大的祸害。

联蒙灭金

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西夏被蒙古灭亡,使金朝成为蒙古下一个目标,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金朝都城汴京(今开封)受到蒙古军的围攻,金朝末代皇帝金哀宗放弃汴京逃入蔡州(今河南汝南)城。之后,蒙古派使臣到南宋,商议宋蒙联盟,夹击金朝,并答应灭金以后,将河南等地归还给宋朝,一直胸怀中兴大志的理宗赵昀把这看作中兴之机,答应与蒙古联盟。同时,金哀宗得知宋蒙达成了联合协议,也派使者来拉拢理宗,请求与金朝结盟,但被赵昀拒绝。理宗赵昀与蒙古约好共同攻打金朝,并向蒙古支援兵粮,约定好出师日期。绍定六年(1233年),宋军先出兵攻占邓州,又攻克了唐州,切断了金哀宗逃跑的退路,之后宋、蒙两国的军队共同发起对蔡州城的进攻。次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缢。金朝历十帝120年,至此灭亡。

端平入洛

蒙古使者和宋理宗赵昀定盟约时答应灭金以后,由宋朝接管河南,但没有签订相关的正式文书,只是口头约定,蒙古之后反悔正是因为没有官方文书的证明,不承认口头协定。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宋理宗赵昀乘金朝灭亡之机,想实行盟约中宋朝收复河南的约定,派军队北上,宋军很快占领了汴粱。但在后勤物资严重缺乏的状态下,宋军继续冒险向洛阳进兵,刚入洛阳城,就中了蒙古军队的埋伏,宋军败逃,只得仓促退兵,损失了大量兵器、辎重和军粮,史称“端平入洛”。这极大地削弱了南宋的国防力量,并且使南宋与蒙古的矛盾激化,蒙古借机开始进攻南宋,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宋、蒙战争。

逐渐昏庸

理宗赵昀晚年逐渐昏庸,首先表现在对丞相的任命上,他深知权相对君权侵害的严重性,在亲政时期采取二相并存的办法,设置左右两丞相,使其相互监督。淳祐十二年(1252)开始,理宗赵昀逐渐荒怠于政事、他认为自己加强了皇权,丞相专权问题已经解决,现在重要的是有一个能干的丞相帮他处理政务,所以先任命了丁大全、马天骥、董宋臣等奸人为宰相,之后又对贾似道在宋蒙鄂州之战的功过失察,于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任贾似道右丞相兼枢密使,并于次年罢去左丞相吴潜,而以贾似道独相,使朝政又回到了相权擅政的局面。另一个昏庸之举是选择赵禥(宋度宗)为皇位的继承人。理宗赵昀两个儿子早夭,无皇子,淳祐十三年(1253年)立其胞兄荣王赵与芮之子赵禥为皇子。赵禥身体有先天缺陷,生下来后手脚软弱,大脑发育缓慢,属于低能儿,理宗赵昀偏要立为皇嗣。宋度宗赵禥在位的10年(公元1264—1274年),无能理政,称贾似道为“师相”,完全听从于贾似道。南宋王朝更加腐朽。

晚年的赵昀荒逸昏怠,逐渐无为,完全没有了亲政初期那种中兴的动力,每日沉浸在诗词酒色之中,同时开始追求奢靡生活,在临安大兴土木,大费民力。任用的权相贾似道,排斥异己,独揽大权,其所采取的打算法、公田法措施激化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而在抗蒙的战争中也屡次失误,但贾似道一直深得赵昀的信任,相权非其前任可比。

病重逝世

景定五年十月丁卯日(1264年11月16日),赵昀病逝,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岁。遗诏太子赵禥即皇帝位,是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三月,在会稽府永穆陵(今浙江绍兴市富盛镇攒宫山)下葬。咸淳二年(1266年),谥号为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

为政举措

政治

拔贤黜佞

宋理宗赵昀亲政后,很快罢黜了史弥远的心腹官员梁成大、薛极、莫泽、李知孝等被称为“四木”、“三凶”的佞臣,先后召回了宝庆、绍定期间被史弥远排斥的一些较有才干的臣僚,如真德秀、魏了翁、李埴、徐侨、赵汝谈等。端平到淳祐期间,理宗所任命的三十七名宰执官中,除郑清之、史嵩之争议较大外,其他均较负时望。

防相独权

宋理宗鉴于权相政治对君权的侵害,在其亲政时期,采取并相的办法,使左右丞相相互监督。改变了长期独相擅权的弊政,一定程度地提高了皇帝总揽朝政的地位与权威,也相对地使皇帝的意志能较顺利地贯彻。

拔擢台谏

宋理宗端平年间并且亲自选拔台谏官员,以防止再有权相的出现。选拔了四十多名台谏官大多都堪任其职。因而朝政气象有所改观,时人称誉:“端平亲政以来,召用正人以振台纲,天下翘望来。”

经济

整顿楮币

理宗时期楮币贱如粪土、会子价格大量贬值、物价日益昂贵,经济秩序遭到了破坏,对南宋统治的稳定极为不利。于是赵昀任命专人加以整顿负责,嘉熙二年(1238年)五月任命李宗勉负责财用,余天锡负责楮币,让他们“凡有利病,各务讨论”。之后赵昀回笼会子,提高楮币信誉,采纳了许应龙把当时流通的会子一直利用,不再更改的建议。

节约开支

理宗接受大臣的建议,在节用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宋代皇帝的生日为“圣节”(理宗的“圣节”叫天基节),每逢这一天,要在宫内大摆宴席。赵昀多次下诏罢去天基节的上寿大宴,以示节用。如淳祐七年十二月,赵昀下诏将正岁、天基节要举办的大宴停止,各州郡赐宴,务必节省节约。宋代三年一次的郊祭,其仪仗法物、摆设排场以及对官员的赏赐,都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但宋史记载理宗一朝四十年仅举行过一次,其费用也相应减少。

改革盐政

南宋后期榷盐收入成为财政的重要支柱,在理宗时期榷盐收入呈下降的趋势。为了确保和增加榷盐的收入,理宗采取了许多措施,如数次在一些地区罢盐钞行官办官卖,并在产盐地区设立收集浮盐和禁止私售浮盐的机构,以求全面垄断盐的购售,禁止私贩。

军事

设置防线

宋理宗赵昀亲政后,南宋与蒙古联合攻金,取得了灭金的胜利。端平入洛失败后,南宋与蒙古开始正面对峙,蒙古不断南攻,想灭亡南宋完成统一。宋理宗自端平二年(1235年)起,就采纳一些朝臣的意见,积极部署抗蒙防御。其防线基本上以长江为线,从上游汉水到下游淮河,把长江面分为上、中、下三道防线。赵昀一方面与蒙古互派使者进行谈判,一方面抗击蒙古窝阔台汗发动的进攻。他充分利用蒙古内部政局动荡从而减弱对南宋攻势的局面,加强整顿,充实江边的防御。

知人善用

针对蒙古把四川作为进攻重点的战略,赵昀特别注意加强长江上、中流即四川、京湖地区的设防,细致考察了孟珙、余玠等这些堪当重任的将帅,精选这两个地区的主帅。孟珙、余玠这两位主帅分掌京湖、四川防务,不仅在当时抗击了蒙古的进攻,还在钓鱼城前线杀死蒙哥汗,并为长期守御荆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

推崇理学

宋理宗赵昀是理学的忠实信徒,在位期间不断推崇理学。具体措施有三:第一是将理学列为“正学之宗”。在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正式“诏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从祀孔子庙”,提高了理学家的地位。第二是擢用理学名士。宋理宗亲政后,为求得理学官员对他的支持,陆续召回了真德秀、魏了翁等人,虽然有的理学家是空谈性理之辈,但不少理学名士是有学识才干的,是理宗“端平更化”的主要依托。第三是把理学树为官学。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正月,宋理宗正式确认程颐建构的理学“道统”,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5人直接上承孟子。这是宋王朝对理学“道统”的正式确认,也是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重要表征。

人物评价

编辑

元朝中书右丞相,《宋史》作者脱脱评价赵昀:“理宗享国久长,与仁宗同。然仁宗之世,贤相相继。理宗四十年之间,若李宗勉、崔与之、吴潜之贤,皆弗究于用;而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窃弄威福,与相始终。治效之不及庆历、嘉祐,宜也。”他认为赵昀统治不用贤人,奸相盛行,导致政治黑暗,无法与仁宗庆历年间相比。

明朝史学家李贽说:“理宗是个得失相半之主”,他认为赵昀并不是完全是个昏君,还是有值得肯定的一面的。

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中认为赵昀虽然属于昏君,但他在执政初期的一些措施是也是不能忽视的,由此他说:“理宗虽闇(àn),早岁之设施尤有可观者。”

宋史专家刘子健认为理宗昏君无疑,他说:“南宋虽然没有暴君,而从孝宗以下,多半昏庸,最大的例证是理宗。”

著名的历史专家林天蔚在《宋代史事质疑》中认为理宗沉迷享乐,纵情声色,不是一个有能之君,他认为:“理宗非有能之君,浸淫于逸乐。”

曾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的邹元初先生在《中国皇帝要录》中评价:“但赵昀乃一庸才,又嗜欲甚多,怠于政事,崇尚道学,虚谈经筵性命,只图偏安,无复国之大志,因之权移奸臣,朝政日非。”邹元初先生认为赵昀大权在握便只想安于享乐,使奸相乱政。

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张金岭从文化角度考虑,他认为宋理宗赵昀是一位儒君。他说:“宋理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历史地位十分特殊的儒君,在对儒学的崇倡方面,完全可以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并驾齐驱。自理宗朝,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后,历元、明、清迄于近代,统治中国思想界六七百年,影响深远”。

家族成员

编辑

生父:荣王赵希瓐

生母:慈宪夫人全氏

养父:宋宁宗赵扩

养母:恭圣皇后杨桂枝

弟弟:赵与芮

后妃:圣福皇后谢道清 贾贵妃

皇子:永王赵缉昭王赵绎

影视形象

编辑

2006年电视剧《大宋提刑官2》:陶泽如饰演宋理宗赵昀

2012年电视剧《造王者》:敖嘉年饰演宋理宗赵昀

艺术作品

编辑
书法《潮声联团扇》
书法《楷书浅沙五言联句》
书法《枝上诗团扇》
诗词《重修复古殿旧事》
诗词《赐郑丞相》
诗词《赐状元文天祥以下》

陵墓被盗

编辑

宋理宗赵昀死后被埋葬在永穆陵,陵址在浙江绍兴市富盛镇攒宫山。元朝时,佛教僧人杨琏真伽盗了南宋皇陵,赵昀的尸体因被水银浸泡所以未腐烂,杨琏真伽等人在拖拽理宗尸体的时候由于理宗的头特大,扯断其脖子后将头颅掠走,并制作成了酒器,送交元朝皇帝。赵昀的头颅直到朱元璋攻占大都后,才在元大都的皇宫中被找到,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以帝王之礼将赵昀葬在应天府(江苏南京)。次年,又将赵昀的头骨安葬到了绍兴永穆陵旧址。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3800/

(22)
词条目录
  1. 正文
  2. 人物生平
  3. 早年经历
  4. 登基称帝
  5. 端平更化
  6. 联蒙灭金
  7. 端平入洛
  8. 逐渐昏庸
  9. 病重逝世
  10. 为政举措
  11. 政治
  12. 拔贤黜佞
  13. 防相独权
  14. 拔擢台谏
  15. 经济
  16. 整顿楮币
  17. 节约开支
  18. 改革盐政
  19. 军事
  20. 设置防线
  21. 知人善用
  22. 文化
  23. 推崇理学
  24. 人物评价
  25. 家族成员
  26. 影视形象
  27. 艺术作品
  28. 陵墓被盗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