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

编辑
本词条由“小小编” 建档。
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又名李哲,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子,是唐朝第四任和第六任皇帝,分别于683-684年和705-710年在位。 唐高宗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656年11月26日),李显出生于长安,为高宗第七子,其母为武则天。第二年李显被封为周王、洛州牧,仪凤二年(677年)改封英王、雍州牧,并改名李哲。永隆元年(680年),章怀太子李贤因...

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又名李哲,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子,是唐朝第四任和第六任皇帝,分别于683-684年和705-710年在位。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唐高宗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656年11月26日),李显出生于长安,为高宗第七子,其母为武则天。第二年李显被封为周王、洛州牧,仪凤二年(677年)改封英王、雍州牧,并改名李哲。永隆元年(680年),章怀太子李贤因与武则天关系紧张,为武则天所厌恶,被武则天以“心怀谋逆”的理由向高宗进言废黜。同年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开耀二年正月(682年),李显长子李重照出生,唐高宗李治非常喜爱这个孙子,封其为皇太孙,并在李重照满月之时大赦天下、改元永淳。

登基与被废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显即位,次年改元嗣圣。李显即位后,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国家大事实际上由武则天一手操控。李显不甘心被武则天掌控,于是将皇后韦氏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后又打算任命其为侍中,还打算把乳母的儿子任命为五品官。中书令裴炎极力劝谏,李显非常生气,甚至说出了将天下让给韦玄贞的话,结果被裴炎报告给武则天,武则天以此为由,废李显为庐陵王,改立豫王李旦为皇帝。李显被废后,于同年五月被迁到均州(今湖北丹江口)软禁,不久又被迁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同年,柳州司马李敬业与李敬猷、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人起兵反对武则天,打出了匡扶李显的旗号,但很快就被武则天派兵平定。李显在囚禁中非常不安,每次听说武则天的使者到了,就非常惶恐,想要自杀。其妻韦氏宽慰他,此后数年韦氏与李显同甘共苦,两人情深义重,李显常常对韦氏发誓,有朝一日能重见天日,一定不辜负她。

李显

武则天

重为太子

武则天称帝后,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不知立子还是立侄。狄仁杰用唐太宗艰苦创业和唐高宗向她托付二子的事劝谏武则天,而且举出了母子和姑侄之间哪个更亲的例子。武则天听到起初很生气,狄仁杰据理力争,王方庆、王及善也劝说武则天,武则天才稍微缓和下来。此后武则天又梦到鹦鹉两只翅膀折断,狄仁杰给她解梦,说鹦鹉即“武”,两翼寓意儿子,只要武则天立儿子为太子,翅膀就能重振了,至此,武则天再无立侄子的想法。吉顼也通过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向武则天进言,武则天最终决定了立李显为太子。圣历元年(698年)三月,武则天假托李显生病,派人秘密将其接回洛阳,李显结束了十四年的软禁生涯。九月,李显被重新立为皇太子。长安元年(701年)九月,李显长子李重润和其妹永泰公主、妹夫武延基对武则天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深表不满,张易之怀恨在心,向武则天诬告说他们诽谤朝廷。结果武则天逼李重润、永泰公主及其丈夫武延基自杀。

神龙政变

长安四年(704年)冬,武则天生病,居住在长生院,数月不见大臣,只有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在武则天身边侍奉。凤阁侍郎张柬之、司刑少卿桓彦范、中台右丞敬晖等人暗中谋划政变,桓彦范与敬晖暗中向李显陈述了计划,并得到了李显的同意。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等人率领羽林军五百余人抵达玄武门,并派李多祚等人到东宫迎接李显。李显起初不敢出门,在王同皎、李湛的劝说下才一同前往玄武门。众人率军攻破玄武门,在迎仙宫杀死张易之、张昌宗。张柬之、桓彦范等人觐见武则天,劝武则天传位于李显。武则天无力控制局势,次日令太子监国,并于第二天传位给李显。

二度为帝

神龙元年正月丙午(705年2月23日),李显在通天宫正式复位,大赦天下。李显即位后,加封弟弟相王李旦为安国相王、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妹妹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将之前被流放的皇族,子孙都恢复原籍,并酌情授予官爵。神龙政变的主要参与者也都加官进爵:封张柬之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崔玄为内史,袁恕己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敬晖、桓彦范皆为纳言;并赐给他们郡公的爵位。赐李多祚为辽阳郡王,任命王同皎为右千牛将军、琅邪郡公,李湛为右羽林大将军、赵国公。二月,李显复国号为“唐”,并将各种典章制度都改回唐高宗永淳年间旧制。减免全国百姓当年的租税,还免除了自己软禁期间居住多年的房州百姓三年的徭役。李显复位后,立韦氏为皇后,大赦天下,并追封其父韦玄贞为王,左拾遗贾虚己以“异姓不封王”的古制以及高宗时期封武则天之父武士彟为王的事例劝谏他,李显不听。李显又宠信武三思,在韦后和武三思的进言下,逐渐疏远了神龙政变的主要参与者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同年五月,李显在武三思的谋划下,封侍中齐公敬晖为平阳王,谯公桓彦范为扶阳王,中书令汉阳公张柬之为汉阳王,南阳公袁恕己为南阳王,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为博陵王,不再参与政务。表面尊崇五人,封他们为王,实则夺去了他们的权力,朝中大权逐渐被武三思掌握。神龙二年(706年)三月,在武三思和韦后的诋毁下,五王及反对武三思的大臣被或贬或杀,武三思又派人矫诏,将被贬的五人于流放路上杀死(张柬之、崔玄暐此时已死)。五王死后,武三思权力更加膨胀,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恃宠而骄,卖官鬻爵,甚至擅自写皇帝制敕,请求封自己为皇太女,李显虽未答应封皇太女,但其他事情也都纵容她。七月,卫王李重俊被立为皇太子。李重俊因为非韦皇后所生,素来遭到韦皇后和武三思的讨厌,安乐公主也侮辱太子,并在丈夫武崇训的教唆下向李显进言,试图废掉李重俊,自己取而代之。李重俊不堪受辱,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于景龙元年(707年)七月矫诏率兵发动政变。李重俊率军诛杀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但由于兵力薄弱,政变最终被平定,李重俊也被杀。

李显

01:13

二度称帝的李显(来源:抖音百科)

人物去世

太子死后,韦皇后与安乐公主一党势力愈发膨胀。韦皇后与大臣私通,害怕事情泄露,安乐公主希望韦皇后临朝称制,这样自己就能当皇太女。于是二人合谋,在李显的食物中下毒,景元元年六月壬午(710年7月3日),李显驾崩于神龙殿,终年55岁。谥孝和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改谥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定陵。

为政举措

编辑

复辟唐朝

神龙元年(705年),在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人的策划下,李显通过军事政变重新登上了皇帝的位置。李显复位之后,次月便将国号改回“唐”,并将社稷神坛、太庙、陵寝、郊外祭祀、行军旗帜、服装形制、天文、历法、寺庙、台阁、官制,全部改回唐高宗永淳年间的规范。神都洛阳改回东都,北都改回并州大都督府,太上老君依旧为玄元皇帝。

平反旧案

神龙元年(705年)李显复位后,大赦天下,将武周时期被酷吏周兴、来俊臣诬陷的人,全都昭雪免罪。将之前被流放的皇族,子孙都恢复原籍,并酌情授予官爵。二月,又为武则天统治时期死于非命的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等人平反,追复官爵,按礼制改葬,并让他们的子孙可以继承爵位。三月,下诏恢复武则天时期收到打压的大臣家族的门荫,甚至赦免了部分武则天时期起兵叛乱的家族。将武则天时期任用的酷吏纷纷贬官、夺爵、流放。并恢复了“枭氏”“蟒氏”的旧姓。四月,将被诬陷身死的李重润追封为“懿德太子”。

重用外戚

李显初次登基时,国家朝政为皇太后武则天所掌控,李显不甘心当傀儡,提拔韦皇后父亲韦玄贞为豫州刺史,更试图任命其为侍中(宰相),这一举动激怒了武则天,因而被废为庐陵王。李显复位之后,非常信任韦皇后,同时又因与武三思的儿女亲家关系,宠信武三思。韦皇后与武三思由私通发展为政治上的同盟,共同把持朝政。不过当代学者唐华全认为:李显复位后,发动神龙政变的主要成员——张柬之等五人纷纷加官进爵、位高权重,对皇权产生了极大地威胁。李显任用韦后、武三思一派,是为了减轻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但由于李显始终没有自己的势力,因而在打击五王一派之后,无力制约韦武势力的发展,最终被韦后和武三思架空。

外交战和

神龙二年(706年)十二月,突厥入侵鸣沙,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被击败,第二年十月,朝廷任命左屯卫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代替沙吒忠义。张仁愿到任后,趁着突厥军队撤军,暗中尾随追击,击败突厥军队。景龙二年(708年)三月,张仁愿上书朝廷,请求在黄河北岸修筑三座受降城,经过讨论以及张仁愿的坚持,李显最终同意了修筑受降城。受降城修好后,突厥军队一时不敢南侵,唐朝的边防得到了巩固,每年的开支及戍边军队都得以减少。

李显

(清)金城公主进藏图

景龙三年(709年)七月,突骑施娑葛派遣使臣请降,李显封其为钦化可汗,并赐名守忠。同年,吐蕃派遣使臣进贡,并向唐朝求亲,李显将自己的养女、雍王李守礼的女儿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于第二年到达吐蕃。

宫廷文学

李显喜好文学,于景龙二年(708年)增设了修文馆学士,并在宫廷内多次举行大型文学活动,李峤、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当时的著名文人都曾参与其中。修文馆学士重视形式崇尚技巧,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也在唐代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宫廷文学本身的应酬性质,普遍为阿谀奉承之作,总体上价值不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唐代文学的良性发展。

尊崇佛教

李显在位时期实行重佛的宗教政策。神龙元年(705年),李显下诏命越州云门寺僧人释道亮与法席宗师十人入长乐大内坐夏安居,第二年又在西门问道,给与他们极高的礼遇。神龙二年(706年),佛教禅宗北宗创始人神秀去世,李显赐谥号为“大通禅师”,并在相王旧邸建造报恩寺。李显还支持僧人的译经活动,神龙元年,李显支持僧义净翻译出了《孔雀王经》《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 》《一切庄严经》四部经书。此外,李显以及公主、外戚势力大肆剃度僧尼、修建佛寺,使得财政空虚。当时大臣袁楚客、辛替否、韦嗣立等都上书劝谏造寺度僧之事。

主要作品

编辑

《全唐诗》收录李显诗词七首:《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登骊山高顶寓目》《幸秦始皇陵》《立春日游苑迎春》《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柏梁体联句》《石淙》

人物评价

编辑

《旧唐书》:廉洁之士可以管束贪心之人,贤明之臣不能辅佐孱弱之主。实在是因为被亲信近臣迷惑了志向,内心没有远大的抱负。不知道创业的艰难,只贪图当下的享乐。孝和皇帝(李显)本来是君主,却被流放到房陵,在穷乡僻壤,恶劣的环境里受苦。所以汉阳郡王张柬之不断谋划复辟,梁国公狄仁杰常常哽咽着上奏,于是(李显)才能回来,实在不是靠自己的力量。等到除去小人,再次手握大权,既不能指责自己以向天下道歉,却更加放纵自己,贪图享乐,毁坏朝政。放纵妻子结党营私,宠信女儿扰乱朝政,致使群下争权、人伦失序。桓彦范、敬晖由此灭族,节愍[mǐn]太子(李重俊)因此起兵,最终以皇帝之尊,却免不了妻室之祸。比起汉惠帝、晋惠帝好一点,但如果不是有杰出的君王继位,唐朝的土德(命数)就完了啊。张柬之:主上过去作为英王的时候,当时都称他勇猛刚烈,我之所以不诛杀诸武,是想让主上亲手诛杀他们,来彰显天子的威名。现在反倒成了这样,大势已去,又有什么办法呢。白寿彝:中宗重新即位以后,政治上毫无抱负。由于中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他的皇后韦氏就乘机参与政事,妄图效法武则天,独掌政权。吕思勉:中宗是个昏庸之主,他在房州,虽备尝艰苦,复位之后,却毫无觉悟,并不能铲除武后时的恶势力。皇后韦氏专权,和武后的侄儿子武三思私通,武氏因此复盛。张柬之等反遭贬谪[zhé]而死。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中宗的婕妤上官婉儿,亦都干乱政治。政界情形的混浊,更甚于武后之时。

家族成员

编辑

死因争议

编辑

关于唐中宗李显之死,《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基本一致,即被毒身亡,当代学者蒙曼则认为,李氏家族患有遗传病“疾(心脑血管病)”,中宗之死应与其有关。

轶事典故

编辑

武皇之梦

武则天在继承人问题上总是犹豫不决,不知是立自己的儿子李显还是侄子武承嗣,以狄仁杰为首的大臣们多次劝谏武则天立儿子,但始终未能决定。一日,武则天做梦梦到一只鹦鹉,鹦鹉的两只翅膀折断。武则天将梦的内容告诉狄仁杰,狄仁杰给她解梦,说鹦鹉即“武”,两翼寓意儿子,只要武则天立儿子为太子,翅膀就能重振了。武则天也因此打消了立侄子的想法《新唐书·狄仁杰传》则记载了武则天的另一个梦。武则天梦到自己下双陆棋,却始终赢不了。狄仁杰说下棋不赢是因为没有子了,这是上天在警示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旦动摇,天下就危险了。

宠信妻女

李显被囚禁在房陵时,韦皇后与李显同甘共苦,两人情深义重,李显常常发誓,有朝一日能重见天日,一定不辜负她。李显重登皇位后,非常宠信韦皇后,韦皇后和武三思关系暧昧,李显也不管。一次韦皇后将武三思引进后宫,在龙床上和武三思一起下双陆棋,李显则为他们数筹码。众人十分欢乐,传闻甚至流传到了宫外。李显对女儿安乐公主也十分喜爱,安乐公主恃宠而骄,卖官鬻爵、营造府邸、生活奢靡、肆意妄为,其他公主也都效仿,当时人都指责批评她们。安乐公主甚至擅自书写皇帝制敕,让李显签署,李显只是笑着答应,从来不检视内容。安乐公主还想让李显废掉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李显虽然没答应,但也没责备她。

戏弄臣下

景龙二年(708年)除夕,李显召集大臣举行宴会,酒过三巡,李显给御史大夫窦从一赐婚。侍女慢慢扶着新娘与窦从一对坐,二人之间隔着宫扇,看不到新娘的面容。李显命窦从一赋一首《却扇诗》,才能把宫扇移开。等宫扇被移开后,窦从一才发现新娘是蛮婢出身的皇后老乳母王氏。李显和侍臣大笑,封王氏为莒国夫人,把她嫁给窦从一。景龙三年(709年)二月,李显临幸玄武门,命令宫女拔河,自己和近臣们观看。又命令宫女摆摊,公卿大臣扮作商人旅客,和宫女交易。买卖非常热闹,甚至有人因为交易吵得面红耳赤,语言粗俗。李显和皇后就在一边观看,以此取乐。

房陵轶事

李显流放房陵时,所随人员300多人,不只是嫔妃、子女,还有近臣、侍从,其中不乏文人墨客、能工巧匠。这些人长期生活在宫廷氛围中,熟悉和掌握宫廷生活方式。来到房陵后,通过与民间百姓的交往、交流而推广宫廷文化。民间则在向往中效仿宫廷生活、礼仪而接受宫廷文化,从而实现了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融合。跟随李显一起来到房陵的近臣、侍从们,绝大多数留在了房陵,许多人甚至入乡随俗,成为房陵的永久居民。这些人成为宫廷文化的传承人以及宫廷文化、民间文化融合统一的促成人。

天子抛石

房陵地域流传着的有关李显的传说。传说为:有一次,李显向空中抛一石子,说: “我若还能当皇帝,石头不落。”结果石头恰好搁在树杈上,当真没落下来。

房陵黄酒

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流放房陵,在房陵居住了十四年。其间,随行宫廷匠人对房县民间酿酒方法进行整合,取地下泉水,采集房县地产优质糯米、米曲为原料酿造黄酒供李显及随行人食用,李显复位后,封房县黄酒为“御酒”,故又称“皇酒”。

拒绝逐粮

景龙三年(709年),关中饥荒,米斗百钱,牛死了十分之八九。群臣多请唐中宗再度移驾车东都洛阳,但韦皇后的家在杜陵(陕西省西安市曲江乡三兆村南),不乐于东迁洛阳,便让巫觋[xí]彭君卿等人对唐中宗说:“今年东行不好。”后来又有臣子提议此事,唐中宗大怒,说:“岂有逐粮天子邪!”群臣只好作罢。

喜打马球

《资治通鉴·唐纪·中宗》(卷209)记载,“上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尚,驸马武崇训、杨慎交洒油以筑球场。”因为皇上喜欢打马球,以致于成为一种风俗,驸马武崇训、杨慎用沥青浇筑球场,以方便打球,大概也是投其所好。

妻女弄权

李显当上皇帝后,张柬之等大臣见韦皇后要重演武则天的旧事,力劝中宗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和韦后反诬告张柬之等人谋图不轨,怂勇中宗明升暗降,将张柬之等人册封为王,调出京城。武三思还派刺客在途中将他们刺杀。韦后和武三思也怂勇中宗废掉李重俊。李重俊便和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于景龙元年(707年)发动羽林军共三百多人,杀死武三思和武崇训父子,又攻入宫中,想攻杀韦后和安乐公主。因众寡悬殊,两李被杀。韦后乘机诬陷宰相魏元忠与太子有勾结,将其贬出京城,独揽了大权。自此。韦后开始肆无忌惮地大卖官爵,李显也不加制止,一切按她的意愿去办。安乐公主一心想做第二个武则天,想让李显将其立为皇太女。而李显宠溺安乐公主,甚至于安乐公主自己写好了诏书,掩住正文让李显盖印,李显竟看也不看便盖印。

后世纪念

编辑

李显去世之后埋葬在定陵,位于今陕西富平县城北十二公里的凤凰山,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陵于唐开元年间遭遇火灾受到较大规模损毁,后重新修缮。

李显

定陵碑

李显

唐中宗李显定陵

影视形象

编辑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lopedia.cn/350288/

(66)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早年经历
  3. 登基与被废
  4. 重为太子
  5. 神龙政变
  6. 二度为帝
  7. 人物去世
  8. 为政举措
  9. 复辟唐朝
  10. 平反旧案
  11. 重用外戚
  12. 外交战和
  13. 宫廷文学
  14. 尊崇佛教
  15. 主要作品
  16. 人物评价
  17. 家族成员
  18. 死因争议
  19. 轶事典故
  20. 武皇之梦
  21. 宠信妻女
  22. 戏弄臣下
  23. 房陵轶事
  24. 天子抛石
  25. 房陵黄酒
  26. 拒绝逐粮
  27. 喜打马球
  28. 妻女弄权
  29. 后世纪念
  30. 影视形象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