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买臣

编辑
本词条由“小小编” 建档。
朱买臣(?—公元前115年),字翁子,一作翁之,西汉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汉大臣。汉武帝时,为中大夫,累官至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西汉的朱买臣是吴县(今属江苏)人。家里很贫穷,但非常爱好读书。他不治产业,四十岁仍然是个落魄儒生,常常靠砍柴卖掉以后换回粮食维持生计。朱买臣(左上)卖柴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以诛晁错为名,联合各诸侯拥兵造反,史称七国之乱。朱买臣夫妻俩为逃...

朱买臣(?—公元前115年),字翁子,一作翁之,西汉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汉大臣。汉武帝时,为中大夫,累官至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西汉的朱买臣是吴县(今属江苏)人。家里很贫穷,但非常爱好读书。他不治产业,四十岁仍然是个落魄儒生,常常靠砍柴卖掉以后换回粮食维持生计。

朱买臣

朱买臣(左上)卖柴

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以诛晁错为名,联合各诸侯拥兵造反,史称七国之乱。朱买臣夫妻俩为逃离战乱,背井离乡逃到会稽郡富春县下涯(今建德下涯镇),见前面一条溪流,清澈透明,因唇干舌燥,忙蹲下来用双手捧水饮之,口感甘爽。他们来到大洲源(新安江的一条支流),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搭个茅篷居住。夫妻俩同到山上砍柴,挑到山下市场上去卖,维持生计。朱买臣在挑柴途中背诵诗文,有人在背后笑他是个书痴,当作新闻传来传去。惹得妻子难堪,所以劝他挑柴时不要嘴里念个不停,让周围人当笑柄。可朱买臣不听妻子的劝告,无动于衷。反而越念越响,甚至如唱山歌一般,弄得周围人都围过来看热闹。他的妻子感到羞愧,请求与朱买臣离婚。朱买臣笑着对她说:“你别看我是个穷鬼,我五十岁要大富大贵,你跟我吃苦已有二十多年,现在我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再等我几年,等到我富贵的时候好好报答你的功劳。”妻子忿恨地说:“像你这样的人,最后只能饿死在沟壑中,又怎么能够富贵呢?”朱买臣再三劝说,妻子便索性大哭大闹,朱买臣没有办法亦只好同意离婚,写了休书,递到妻子手里,妻子毫不留恋,离家而去。之后,朱买臣自己在路上边走边歌咏,背着柴在墓间行走。他的前妻和丈夫都去上坟,看到朱买臣又冷又饿,召唤他给他饭吃。

进京为官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汉景帝驾崩,太子刘彻继位登基,是为汉武帝。又过了几年,朱买臣经朋友帮忙,介绍到会稽郡当一名差役。年末,会稽郡上计吏要进京汇报,派朱买臣去押车。朱买臣随上计吏押送辎[zī]重车来到长安。他到皇宫门前上送奏书,很久没有回音。于是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粮食用品都没有了,上计吏的兵卒轮流送给他吃的东西。一天,朱买臣凑巧在街上遇到同县人严助,严助官居中大夫,深受汉武帝赏识,于是严助向汉武帝推荐了朱买臣。汉武帝召见朱买臣,朱买臣谈说《春秋》,讲解《楚辞》,汉武帝很高兴,便封朱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一起在宫廷侍奉皇帝。当时正要修筑朔方郡城,公孙弘上疏进谏,认为修城会造成国家经济疲退,财政吃紧。皇帝让朱买臣去和公孙弘辩论以使其折服。后来,朱买臣因犯事被免职,就回到会稽郡,在会稽郡官邸的守邸人那里借住吃饭。

会稽太守

元鼎五年(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反复无常,屡次不听朝廷命令。因此汉武帝召集文武大臣献计讨伐。经文武大臣提议,汉武帝将朱买臣召回,恢复官职,命令朱买臣献策。朱买臣说:“以前东越王居住守护在泉山之上,地势险要,一人守险,千人都攻不上去。如今我听说东越王迁徙南行换了地方,此地距离泉山五百里,在大泽中。现在如果派兵过海,直接攻击泉山,陈设舟船、排列士兵围攻,席卷南行,就可以攻破消灭东越国了。”汉武帝非常高兴,采纳朱买臣的作战计划,封他为会稽郡太守。皇帝对朱买臣说:“荣华富贵以后不返回故乡,就好比穿着锦绣衣服在夜间行走一样,你打算怎么办呀?”朱买臣叩头谢恩。汉武帝下诏命令修造大兵船,准备粮食和一些水战用的器具,等诏书下发后,大批军队随从朱买臣一起出发前往会稽郡。朱买臣来到会稽郡城外,令随从在城外等候,朱买臣仍旧穿上又脏又破的旧衣裳,怀里藏着太守印绶,步行来到郡邸。正逢年末上计官吏到京上报的时候,会稽郡那些上计官吏正聚集在一起饮酒,对朱买臣都不屑看上一眼。朱买臣便走进后厅,守邸人就和他一起吃饭。吃到快饱的时候,朱买臣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觉得那东西很奇怪,就上前抽出绶带,看到那方印章,正是会稽太守章。守邸人很吃惊,走出屋外告诉了上计官吏。官吏们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乱说大话!”守邸人说:“你们试着进屋来看看吧。”有位平素轻视朱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了官印,吓得回头就跑,高声嚷道:“的确如此!”在座的人都惊慌害怕起来,向守丞禀报,并赶忙相互推挤在中庭排成排拜谒[yè]朱买臣。朱买臣这时慢慢地从后厅中走出来,众人拜倒在地,朱买臣向他们摆摆手,示意让他们站起来。待众人起来,外面已驱入驷马高车迎接朱买臣,于是他便乘坐着驿车离去。会稽的官员听说太守将到,征召百姓修整道路。朱买臣到会稽郡(郡治在今苏州市)上任后,看见他的前妻及丈夫在修路,就停下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上他们,送到太守府,并安置在园中,供给食物。过了一个月,他的妻子上吊而死。朱买臣给她丈夫银两,让他安葬。他还召见所有以前曾经给过他粮食以及对他有恩的朋友旧相识们,并一一回报他们。

位列九卿

元封元年(前110年),东越王余善自称东越武帝,入侵汉朝的白沙、武林、梅岭,杀死地方官员。朱买臣接受汉武帝的诏令,率领军队与横海将军韩说从句章出发,由海路进攻东越。战争过程中,闽越的君主繇王居股与人合谋杀死了余善,向汉军投降。从此以后,闽越国灭亡。朱买臣因平叛有功,被征召到朝廷做了主爵都尉(汉代官名),列于九卿之中。

晚年遭诛

过了几年,朱买臣因犯法被免官,后又被启用为丞相府长史。御史大夫张汤原先是个小吏,在朱买臣前趋承奔走。张汤与公孙弘脾气相投,是莫逆之交,二人互相推荐,标榜朝堂。于是汉武帝敕封张汤为廷尉。后来张汤诬告朱买臣的好友严助与淮南王刘安谋反有关,汉武帝下令将严助斩首。朱买臣因此怨恨张汤。等到朱买臣为丞相长史,张汤多次执行办理丞相事务,就故意欺侮凌辱丞相府里三名长史(即朱买臣、王朝、边通三人)。朱买臣、王朝、边通去拜见张汤的时候,张汤就坐在床上,不以礼相待。因此,三长史对张汤心怀怨恨,待机报复,朱买臣常想舍命害死张汤。不久,孝文帝陵中瘗[yì]钱(陪葬的钱币)被盗。张汤要陷害丞相庄青翟,将瘗钱被盗一案,全部推卸在庄青翟头上,而且还要办他明知故纵的罪名,免去他的官职,然后由自己代替丞相位置。不料有人将隐事泄漏出去,朱买臣、王朝、边通知道张汤要陷害丞相庄青翟,便一起去通报庄青翟,并对他说:“束手待毙,不如先发制人,除掉张汤方为上策。据说商人田信等皆为张汤爪牙,与张汤勾结,营奸牟利,凭此条罪状好教张汤死心伏罪”。丞相庄青翟就命令三人代为办理。于是,朱买臣、王朝、边通暗中命令吏役去抓商人田信等到案审讯。一经廷审,严刑逼供,田信只得招认。张汤知自己必死无疑,便写下遗书称三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陷害他。写完遗书后,挥剑自杀,当即毙命。汉武帝看了张汤的遗书,心里感到很后悔。便命令抓捕三长史,诛杀抵罪,将朱买臣、王朝、边通绑赴刑场斩首。朱买臣有一个儿子朱山拊,后来朱山拊做到右扶郡守的官职。

家族成员

编辑

轶事典故

编辑

买臣负薪

《三字经》中“如负薪”的典故,说的就是朱买臣家贫,卖薪自给,每日砍柴,置书树下而读的故事。

覆水难收

连环画《覆水难收》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朱买臣娶妻崔氏,起初夫妻倒还恩爱。崔氏跟着丈夫过着清苦的生活,渐渐地她有些不耐烦了,脾气越来越坏,她从心里看不起丈夫那副穷酸的样子,说话尖酸刻薄。朱买臣有口难言,只得默默忍耐。

朱买臣

覆水难收典故连环画

一日,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朱买臣饥肠辘辘,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为多砍些柴草卖掉,买回米面,妻子就会高兴起来。谁知崔氏另有打算:她让媒婆为自己物色了新的丈夫——家道殷实的张木匠。朱买臣一进家门,崔氏就提出要他写下休书。朱买臣痛苦地请求妻子再忍耐一时,等他时来运转,日子就会好起来。崔氏却坚定地表示,即使朱买臣将来做了高官,自己沦为乞丐,也不会去求他。朱买臣见她全然不顾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写下了休书。不久,朱买臣因才能惊动了汉武帝。在汉武帝得知朱买臣闲赋在家之后,封朱买臣为太守。崔氏得知心慌意乱,她想木匠怎能跟太守相比?太守夫人享的是荣华富贵呀!她决定去找朱买臣,不要现任的丈夫了。崔氏蓬头垢面,赤着双足,跑到朱买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许自己回到朱家。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朱买臣若有所思,让人端来一盆清水泼在马前,告诉崔氏,若能将泼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应她回来。崔氏闻言,知道缘份已尽。她羞愧难当,自尽而死。后人为此作诗曰:青草池边一故丘,千年埋骨不埋羞。丁宁嘱付人间妇,自古糟糠合到头。

史籍记载

编辑

《汉书》卷六十四

后世纪念

编辑

陵寝墓地

朱买臣的墓址一直有几种不同说法。一、嘉兴说,据《吴地记》记载:“嘉兴县,本号长水县,在东二里有会稽太守朱买臣坟。”二、建德说,据《严州图经》卷二记载:“朱买臣儿子朱山拊护灵柩回故里建德朱池,葬朱买臣于幽径山。”三、吴县说,出自北宋范成大所著的《吴郡志》一书。四、商丘夏邑县说,夏邑县城东南三十里、有朱买臣墓。

人物评价

编辑

史书评价

《汉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曲海总目提要》:田蚡、张汤、桑弘羊、朱买臣。各以献策为进身之阶。以理财裕饷为急。

历代评价

徐钧:长歌负担久栖栖,一旦高车守会稽。衣锦还乡成底事,只将富遗耀前妻。

艺术形象

编辑

文学形象

评剧《朱买臣休妻》(又名马前泼水)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lopedia.cn/350329/

(37)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早年经历
  3. 进京为官
  4. 会稽太守
  5. 位列九卿
  6. 晚年遭诛
  7. 家族成员
  8. 轶事典故
  9. 买臣负薪
  10. 覆水难收
  11. 史籍记载
  12. 后世纪念
  13. 陵寝墓地
  14. 人物评价
  15. 史书评价
  16. 历代评价
  17. 艺术形象
  18. 文学形象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