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

编辑
本词条由“小小编” 建档。
甲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重要的时间记算系统,基于天干地支的组合。天干和地支是两套古老的符号系统,分别包含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符号。当这两套系统按照特定原则配对时,共形成六十个独特的组合,这一系列被称作“六十甲子”。甲子的组合遵循天干在前,地支在后的原则,依照各自固有的顺序进行配对。中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

甲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重要的时间记算系统,基于天干地支的组合。天干和地支是两套古老的符号系统,分别包含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符号。当这两套系统按照特定原则配对时,共形成六十个独特的组合,这一系列被称作“六十甲子”。甲子的组合遵循天干在前,地支在后的原则,依照各自固有的顺序进行配对。中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时的。从第一个组合“甲子”开始,至“癸亥”结束,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这一循环不仅标志着天干和地支的循环使用,也体现了时间的周期性。甲子的纳音是海中金。

定义

编辑

甲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重要的时间记算系统,基于天干地支的组合。天干和地支是两套古老的符号系统,分别包含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符号。当这两套系统按照特定原则配对时,共形成六十个独特的组合,这一系列被称作“六十甲子”。

组合原理

甲子的组合遵循天干在前,地支在后的原则,依照各自固有的顺序进行配对。从第一个组合“甲子”开始,至“癸亥”结束,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这一循环不仅标志着天干和地支的循环使用,也体现了时间的周期性。

甲子

干支表

六十甲子

古人认为,天为阳,具有上升、轻清的性质;与之相对的,地为阴,是下降、浑浊之体。天干和地支相搭配,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天干每循环6次,地支每循环5次,完成一个周期,产生出60个新单位,即“六十甲子”,又叫座“六十环周”“花甲子”“甲子”“干支”。以下为六十甲子表:

六十甲子表

表格内容

五行纳音

甲子干支的纳音属性是金,甲子中的地支“子”五行属水,又是水的“帝旺”宫,所以子时水的旺地。“子”是湖,海,但对于金来说,“子”却是它的“死”宫,金见了“子”,必死无疑。既然旺水如湖似海,那定是金沉海底,所以甲子的纳音是:海中金。

起源

编辑

干支纪年法的应用,一般认为是从东汉的"四分历"开始的(公元85年),迄今未曾间断。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起,至公元2000年的公历(即阳历)和农历(即阴阳合历,又简称阴历)对照,列表如下:

甲子

1862-1890

甲子

1891-1919

甲子

1920-1948

甲子

1949-1977

甲子

1978-2000

历史演变

编辑

干支用于纪时辰形成的年代较晚,到汉代才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并且用十二地支命名,到此才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干支纪时体系。这种时间单位制的建立和完善,完全是为了适应当时时的生产能力和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辛亥革命以后,公用时间单位制在中国推广,因其直观方便所以很快便取代了干支纪时,以至后辈人对自己祖先发明的、沿用了几千年之久的纪时方法反而生疏。

干支甲子的应用

编辑

用以纪年

公元后各年份的年干换算公式:公式为:1:a=(Y-3)的个位数(a为所求年份的年干序号,Y为公元纪年序号,3为应变常数,因a不能是负数,公式不适用于公元元年,二年,三年)。若推算2024年的年干,将2024带入公式1:a=(2024-3)=2021的个位数是“1”,甲的天干序号为“1”,所以此年为逢甲之年,若个位数为0,则该年的年干序号为“癸”。年支公式2:b=(Y-3)÷12的整数余数(b为所求年份的年支序号,Y为公元纪年序号,3为应变常数,若Y-3不足12时,无须再用除法计算,直接用作地支序号;若Y-3为0或12,年支序号即为“亥”,大于12则除12)。若推算2024年的年支,将2024带入公式2:b=(2024-3)÷12整数的余数为“5”,“5”为辰的地支序号,所以2024为逢辰之年。结合之前得出的年干“甲”,最后得出公历2024年的年干支为“甲辰”。

甲子

干支序号表

用以纪月

月甲子,在年甲子之上而得知的。以年上起月法,需要牢记年上起月口诀。年上起月歌:甲己之年丙作首,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庚寅丁寅壬,癸之年甲寅求。“甲己之年丙作首”就是逢甲年和己年时,月天干第一位是“丙”。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已,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成。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这是固定不变的。依据“年上起月歌”,我们可以依据年天干而得出这一年中正月的月天干,随后的二月到十二月则按天干的顺序往下排。这种确定月干支的方法被称为"年上起月法"。如表所示:

年上月起表

用以纪日

甲子纪日方法,是按甲子组合周期之序逐日识别和记录事件发生过程的标记。据史料记载,最晚于周幽王元年(公元前776年)十月辛卯日至今,这种甲子纪日的方法从未间断。《灵枢·九针论》之“其日戊寅、己丑”就是干支结合应用纪日方法的具体应用。由于甲子的子周期有六十个组合,逐日标记,始于“甲子日”,终于“癸亥日”,六十天为一个循环周期,人们熟知的“人伏”,就是甲子纪日的具体应用。“初伏”始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十天为一“伏”,所以“中伏”始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末伏”则起于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可见,“中伏”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立秋当日的“日干支”,如果立秋当日的日干为“己”那么立秋后的第一天就为“庚日”,就是“末伏”之始,所以这一年的“中伏”就是十一天;如果立秋当日的日干为“庚”,则立秋后的第十天才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那么这一年的“中伏”约二十天。

用以纪时

甲子纪时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时辰纪时法和西方传入的二十四时纪时法。一个时辰等于两个小时,下午11时0分到次日1时0分为子时,1时0分到3时0分为丑时,以此类推。每个时辰的两个小时有“初”和“正”的分别,第一个小时叫做“初”,第二个小时叫做“正”。例如:下午十一时叫做子初;上午零时叫做子正;上午十一时叫做午初,十二时叫做午正。

文化意义

编辑

“甲子”之名具有三重意义:首组合象征:“甲子”为六十个组合中的首个,因此以此命名整个系列。顺序象征:名称反映了天干地支配对中的先后顺序——天干位于前,地支位于后。阴阳配对原则:天干和地支的组合遵循阴阳相配的原则,其中“甲”为阳干的起始,而“子”为阳支的起始,示意了组合中天干和地支阴阳配对的规则。甲子不仅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一个基本计算单位,也蕴含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想。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立岁”,反映了天地交合、阴阳平衡的宇宙观念,是对时间和自然规律深刻理解的体现。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350297/

(26)
词条目录
  1. 定义
  2. 组合原理
  3. 六十甲子
  4. 五行纳音
  5. 起源
  6. 历史演变
  7. 干支甲子的应用
  8. 用以纪年
  9. 用以纪月
  10. 用以纪日
  11. 用以纪时
  12. 文化意义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