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意识(英文:Class consciousness)是对阶级自我存在和阶级利益的领悟及其认识。它不仅包括与另一集团处于敌对关系的某一集团中成员的共同意识,还包括表现为反对另一集团的共同要求。在形成阶级意识的过程中,政治组织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政党通过宣传活动能够唤起本阶级的觉醒,使其逐步意识到本阶级的力量与使命,并使整个阶级形成一致的政治信仰而团结起来。不同阶级的阶级意识是迥然不同的,甚至是截然对立的。阶级意识的冲突是阶级斗争的直接表现,因为阶级意识的对抗通常表现为日常的舆论斗争和宣传的对抗,使两个阶级之间出现明显的政治观点纷争。
广泛含义
编辑这个术语通常在广义上泛指群体的自我意识,例如通过成员拥有的共同的消费模式(就群体的成员来说,他们经常意识到他们的消费是同他们的群体成员成分有关的),处于某一地位上的群体达到自我识别。反映一定社会阶层的特殊地位和利益的社会群体意识。在阶层社会中,社会阶层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条件不同,由此产生的物质利益对立和政治权力冲突,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映出来,形成各自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包括一阶层的欲望、情感、习惯等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阶级意识的主体部分,它高于并影响着阶级的心理。一定阶层的意识形态,是一定阶层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归根结底,是由一定阶层的社会地位决定的。进步的阶级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旧的阶级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在任何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总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层的意识,其他阶层则要受到统治阶层的意识的影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奴隶和农民由于其社会地位的局限性,都未能把本阶层的意识同压迫者的意识完全区别开来,未能摆脱压迫者的意识形态的制约而形成本阶层的独立的意识形态。无产者的阶级意识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和同资产者的冲突过程中形成的。无产者的阶级意识需要从外面灌输,下层人民在自己的激进力量领导下,经过理性主义的教育,彻底摆脱旧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利益,意识到自己的崇高的历史使命。随着社会阶层差别的消灭,阶级意识的界限亦将逐渐消失,最终形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识。
其他观点
编辑在捷尔吉·卢卡奇的名著《历史与阶级意识》(1920年)中所述的“阶级意识”,并非个人或大众心理学意义下的意识。根据卢卡奇的阐述,每个阶级都有一个确定的阶级意识。自由主义哲学的意识基于个人主义与社会契约,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则不同,它不是起源而是目标,它是必须透过阶级斗争去赢得的。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是史上第一个可能达到真正阶级意识的阶级,这是因为它在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一切其它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对历史的总体认识皆有所蔽,它们将历史的特定个别阶段误认为永恒的。这种虚假意识不是哲学意义上的错误,而是无法遣除的错觉。对于这种错觉,马克思在对商品拜物教的描述中初发其端,卢卡奇则进一步以他的物化理论释之。即使资产者在尝试理解历史时抛弃了他的意识形态,他仍然逃不出虚假意识,因为他总会将个人行动的集体结果是做一种必须服膺[yīng]的客观定律;例如现代经济学便将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货币、市场、供求规律目为普世的,甚至是最好的选择。卢卡奇以无产阶级抽换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世界精神(Weltgeist),无产阶级在历史中一方面是客体,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另一方面,劳动既作为形塑世界的力量,它又是主体。准此,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对自身的自觉便是对历史整体的自觉,故能达到真正的阶级意识。卢卡奇所谓的阶级意识不是简单的主观行为,也不等于自由意志。他认为无产阶级被转化成商品,因而带有对象性;一旦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就转变了它的对象性结构,亦即现实。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3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