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民主党

编辑
本词条由“小小编” 建档。
德国社会民主党(英文:SocialDemocraticPartyofGermany;德文:SozialdemokratischeParteiDeutschlands,简写为SPD),简称社民党,成立于1875年5月27日,是德国现存的最古老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政党之一。19世纪中叶,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一部分先进工人产生了建立自己独立政治组织的要求。1863年5月23日,来自11...

德国社会民主党(英文:Social Democratic Party of Germany;德文: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写为SPD),简称社民党,成立于1875年5月27日,是德国现存的最古老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政党之一。

历史沿革

编辑

筹建初期

19世纪中叶,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一部分先进工人产生了建立自己独立政治组织的要求。1863年5月23日,来自11个城市的工人代表汇集于莱比锡成立了“全德工人联合会”,主张普遍、平等的选举权,反抗剥削,建立互助性生产组织,德国工人运动的领袖拉萨尔当选为主席。虽然全德工人联合会的人数不多,但它表明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追求自己的政治目标。德国社会民主党把全德工人联合会作为建党的发端。1869年8月7日,马克思主义者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在爱森纳赫城召开全德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又称为爱森纳赫派)。主张消除阶级统治,建立自由的“人民国家”。这是第一个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工人政党,虽然名称不是共产党,但其性质基本上是共产主义的政党,并且发展成为第二国际时期各国建立的28个工人政党中最强大、最有影响的一个。1875年5月23-27日,全德工人联合会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哥达开会,决定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以后改称“德国社会民主党”),并通过了作为两党妥协产物的“哥达纲领”。这一纲领深受拉萨尔主义的影响,充满了机会主义观点。马克思看到这个纲领草案后深感忧虑和愤慨,抱病写下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对“纲领”进行了逐条逐句的批判。哥达纲领虽然有很大的错误,但两派合并结束了德国工人运动分裂的局面,促进了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德国社会民主党建立后,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人党”等社会主义政党,并参加了1889年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这些党一直沿用“社会民主主义”这个概念,许多共产主义者都称自己是社会民主主义者。因此,在19世纪80年代,西欧各国的社会民主党都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内容,是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

德意志帝国时期

德国两派工人组织合并不久,就遭到德意志帝国统治者的迫害。帝国首相俾斯麦担心社民党壮大之后会颠覆现有的国家和社会秩序。在捍卫霍恩索伦王朝及稳固新帝国的所谓“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俾斯麦决定对社民党采取压制措施,并于1878年10月19日借口年初发生的与社会主义工人党毫无关系的刺杀德皇事件,在帝国议会通过了《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社会治安的法令》(简称《反社会党人非常法》),使社会主义工人党处于非法状态。这项法案的有效期限本来只有两年半,但后来在国会中4次被延长,直到1890年才结束。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许多社会主义出版物被禁止,工人组织被解散,大批工人运动领导人及普通工人被解雇、监禁和流放。在这种形势下,伯恩斯坦右倾机会主义声称工人党不必要地增加了资产阶级的怨恨,对非常法的实行负有责任。特别在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斯坦公开提出要“修正”’马克思主义,声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鼓吹“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得到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之一的考茨基等的纵容和支持,但遭到以倍倍尔、卢森堡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决反击。列宁写下了《怎么办》和《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战斗檄文,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虽然在俾斯麦时代德国社会民主党被残酷镇压,由于工会的支持,德国社会民主党总是能够在帝国议会内外扩大它们在工人中的影响。1890年10月,德国党在哈雷召开了废除“非常法”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决定把党的名称改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并决定另拟新的党纲来代替旧的《哥达纲领》。在1890年国会选举中,社民党获得19.7%的选票,累计142.7万票,成为得票最多的第一大党。1891年10月14日到20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在爱尔福特召开。在会上通过了由考茨基和伯恩斯坦起草的新党纲,即“爱尔福特纲领”。《爱尔福特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成为该党正式的理论基础。1913年倍倍尔死后,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和胡果·哈阿兹(Hugo Haase)共同领导社民党。

一战时期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社民党受工会影响支持德意志帝国使用武力手段解决争端,支持战争公债的发行。只有卡尔·李卜克内西(威廉·李卜克内西之子)和奥托·鲁尔两位德国社会民主党议员反对1915年的战争公债。1914年12月,李卜克内西首先在帝国议会中投票反对战争贷款,接着在1915年中相继有20名德国社会民主党议员也投票予以反对。1916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团以党的纪律为名,开除了这些异见者。由此,德国社民党分成了左、中、右三派,即以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为首的右派,以考茨基为首的中派和同年1月创立的左派组织“斯巴达克团”,而卡尔·李卜克内西就是斯巴达克团的领导人之一。这些不愿一起承担向反动势力妥协的“城堡和平”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成员先是组成了自己的党团,接着成立了“斯巴达克思联盟”,最后成立了“独立社会民主党(USPD)”,它的成员包括伯恩斯坦、考茨基、李卜克内西及罗莎·卢森堡。而社会民主党的其余部分则成为了“多数派德国社会民主党(MSPD)”。以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菲利浦·谢德曼为代表倡导改良的“多数派德国社会民主党”继续他们在议会中与资产阶级党派的合作,继而奠定了魏玛执政联盟的基石。

十一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面临军事、经济的总崩溃。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德国工人阶级首先行动起来。1918年1月,柏林爆发50万工人参加的政治大罢工,汉堡、基尔等地的工人纷纷响应。各地参加罢工的工人超过100万。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八万水兵拒绝出海作战的命令,举行起义,并得到基尔工人的支持,很快控制了全城,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揭开了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序幕。革命由此向全国蔓延,汉堡、不来梅、莱比锡、慕尼黑等城市,都爆发了起义,推翻当地政府,成立了苏维埃政权。11月9日,在斯巴达克团的号召下,数十万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了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占领了邮电局和政府机关。德皇威廉二世在当天中午宣布退位,逃往荷兰,霍亨索伦王朝彻底垮台。当天下午,卡尔·李卜克内西在皇宫的阳台上向工人士兵发表演说,号召他们为争取“德国为自由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斗争,实现“一切权力归工人士兵苏维埃”。而艾伯特因把革命局限在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主张建立资产阶级“自由德意志共和国”。于是,艾伯特同独立社会民主党谈判,共同组成了临时政府,即人民全权代表苏维埃。艾伯特自任首相,并将斯巴达克团排除在外。社会民主党、独立社会民主党与斯巴达克团的矛盾逐渐加深,斯巴达克团决定脱离独立社会民主党,建立新的政党。1918年12月30日,斯巴达克团在柏林召开德国共产党(KPD)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德国共产党的党纲,宣告了德国共产党的建立。

魏玛共和国时期

1919年2月在魏玛召开的国民会议上,制定了魏玛宪法,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在1919年的大选中,社民党获得了37.9%的选票,决定性地赢得了1919年的联邦选举,艾伯特任魏玛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而谢德曼则是魏玛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这是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上台执政。从1919年到1925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导政府的各个部门。1921年的《格尔利茨纲领》与1925年的《海德堡纲领》集中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全部纲领要求,形成了完善的改良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与布尔什维克主义针锋相对的改良主义模式。1922年,左派开始崛起,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党(USPD)”再一次合并,重新统一为一体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在1924年大选中,与独立党重新合并的社民党只赢得了五分之一的选票。尽管社民党在蓝领工人中的支持率保持相对稳定,但失去了白领工人和小商人的支持。在1924—1928年中,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大力宣扬改良主义,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其中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鲁道夫·希法亭起了重大作用,他提出的“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的理论成为改良主义的理论基础。在1928年到1930年,德国组成了以社会民主党赫尔曼·米勒(Hermann Müller)为首的米勒内阁大联合政府。此外,社会民主党成员奥托·布劳恩(Otto Braun)则在1920年至1932年间担任了普鲁士自由邦总理,这为魏玛共和国政府提供了强大的民主支柱。在整个执政期间,社会民主党参与制定了魏玛共和国宪法,实行了许多重要的社会改良,如比例代表制、妇女选举权、8小时工作制、工人的参与决定权和劳资合同集体谈判权,以及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法规。1930年3月27日,米勒内阁倒台。在魏玛共和国期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社会基础,以工会组织的专业工人队伍为主。而由于一些工人阶级选民投向了德国共产党,德国社会民主党便一直试图作为反对党,来保持它在帝国内部政治的影响,以减少选票的流失。

德国社会民主党

德国社民党领袖考茨基

虽然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劳工党(纳粹党,NSDAP)开始逐渐崛起,德国社会民主党还是保持了它的选民群体。纳粹党依靠年轻选民甚至非选民赢得了选举,但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并没有太多的反对。德国社会民主党议会议员采取的妥协政策,招致了布吕宁政府(Regierung Brning1930-1932)中的一部分年轻党员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越来越多的责备。1931年,一部分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再度组成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SAP,全称:Sozialistische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

纳粹帝国时期

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上台,开始了长达12年的法西斯专政。1933年3月23日,帝国议会讨论纳粹制定的、旨在建立独裁政权的《授权法》。左翼议员因为国会纵火案而受到迫害,导致81名德国共产党议员全部缺席,德国社民党也有26名议员缺席。面对纳粹党人的威胁,社民党议员还是坚决投了反对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所有党产被没收以后,相当一部分的党派领袖移居到了它国。1933年6月21日,德国社会民主党收到了希特勒的禁令,并于次日被迫解散。此后,党的执行委员会又在布拉格重新建立。1937年,执行委员会将其总部搬到巴黎。1940年法国沦陷后,执行委员会剩下的一部分成员又到了伦敦,而另一些成员则直接逃往美国。在斯德哥尔摩和苏黎世也有德国社会民主党流亡党员的重要中心,但伦敦是最重要的中心,因为残存的执行委员会在伦敦,德国社会民主党在伦敦的代表能通过在英国的德国社会党人组织联盟这一机构,同其他流亡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一起工作。1938年,流亡的党的执行委员会(以奥伦豪尔·福格尔为代表)同“新开始集团”(以瓦尔德马尔·冯·克内林根为代表)、社会主义工人党和国际社会党人战斗团(以维利·艾希勒为代表)召开了一次会议,会后组成了“德国社会党人组织联盟”。

联邦德国时期

社民党重建

二战结束之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分为三个中心。一个是流亡在伦敦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执行委员会;另一个是1945年6月在苏占区的柏林建立起来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委员会;还有一个是舒马赫为首的汉诺威社会民主党人活动中心。1946年4月,苏占区的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合并,成立德国统一社会党。5月,德国西部三个占领区的社会民主党人在汉诺威举行代表会议,决定重建德国社会民主党,选举舒马赫为党的主席。他推崇魏玛时期的社会民主和拉萨尔的理论,信奉“革命的改良主义”,强调社会主义与民主密不可分,声明忠于民族的原则,反对共产主义。德国社会民主党重建以后,党的队伍迅速扩大。到1947年,西占区已建立地方组织3千多个,拥有党员近90万人,成为当时西占区最大的一个党。舒马赫认为,在德国处于分裂和前途莫测的情况下不宜制定正式的纲领。因此,社民党只确定了一些近期目标,主要有:保持德国领土完整,立即实现德国统一;改变德国的屈辱地位,使德国同其他国家一样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推行经济社会化和政治民主化,把德国建成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然而,社民党的社会主义目标和立即改变德国现状的主张遭到美英法三个占领国的坚决反对,而广大群众对其激进的经济、政治改革目标也反应冷淡。另一方面,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阿登纳得到美国的全力支持,他的比较现实和灵活的政策也受到希望恢复经济、重建家园的广大民众欢迎。因此,虽然舒马赫的知名度远远大于阿登纳,但在1949年8月西占区举行的议院选举中,舒马赫的社民党却败于阿登纳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失去了执政机会。此后的17年,社民党都处于反对党的地位。

政党转型

1952年8月,坚持反对现阶段制定纲领的舒马赫去世。9月,在多特蒙德举行的社会党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了一个“行动纲领”,即多特蒙德纲领。该纲领冗长而面面俱到,却没有什么新思想和新内容。1953年大选的再次失败迫使社民党领导人进一步反省自己的主张和政策。在1954年7月举行的西柏林社民党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经过修改的“行动纲领”。该纲领不再提阶级斗争,声称社会民主党“已由成立之初的工人阶级的党变为人民的党”。在经济政策方面,该纲领不再强调社会化和计划经济。这些都表明社会民主党的思想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958年5月,社民党在经历第三次大选失败后,在斯图加特举行代表大会,对领导班子进行了大调整,勃兰特·施密特等一批改革派人士被选进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新的领导班子建立后,立即着手起草新纲领。1959年11月,社民党在波恩的哥德斯堡区举行特别代表大会,通过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原则纲领》,简称为《哥德斯堡纲领》。该纲领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路线和奋斗目标都作了新的全面的规定。《哥德斯堡纲领》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把抽象的“自由、公正、相助”观念看作社会主义意向的基本价值,否定社会主义的经济根源和阶级基础,攻击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镇压自由”和“侵犯人权”,在对外政策方面明显地站在西方阵营一边。该纲领党的通过,最终奠定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并由此实现了由工人党向人民党的重大转变,也因此赢得了更多的民意以及地方上的执政权。这一转型也对德国社民党的发展壮大和后续执政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党员人数在1960年增加到了65万人,1965年增至71万人,1973年达到近100万人。与此同时,党员的年龄结构逐渐降低,在新入党的党员中,40岁以下的人1960年占55.3%,1969年占67.2%,1972年达到75.2%(其中21岁以下的占19.7%)。其次是在大选中的得票率持续上升,由1957年的31.8%增加到1961年的36.2%、1965年的39.3%、1969年的42.7%,1972年达到45.8%。

参与执政

随着力量的增强和影响的扩大,1966年至196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与联盟党组成大联合政府,开始参与执政。1969年联邦议会选举之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票数虽然少于基督教民主联盟,但由于自由民主党(FDP)的“倒戈”,德国社会民主党与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维利·勃兰特出任联邦总理,这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战后第一次出任总理。此轮执政期间,在经济政策上,该党既与市场经济和解,同时又主张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和干预能力,通过强调凯恩斯式的国家规制来降低经济险,在经济能力上针对基民盟扳回一局;在社会政策上,该党以扩建福利国家为方针,增加普通民众受教育机会,赋予工会更多参与决定权,主张文化多元和少数群体平等权利;在外交政策上,该党既接受了阿登纳的亲西方政策,同时又在勃兰特及其幕僚埃贡·巴尔(Egon Bahr)的设计和推动下,实施了“以接触促转变”的新东方政策,极大缓和了联邦德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一直持续到1982年。1981年之后,新的经济衰退出现,预算赤字大幅增长,财政紧缩的要求更加严重。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也成为了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后期的必然选择。而此时,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同为执政联盟的自由党接受了当时流行的国新保守主义,在经济态度上明确向右转。自由党向德国社会民主党施压,同时在1982年的大选中,投靠了基督教民主联盟,促使德国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的终结。

德国社会民主党

德国社会民主党发布会

1998年社会民主党与绿党结盟,击败了持续执政17年的基民盟,社民党党员施罗德(Gerhard Schroder)出任联邦总理;1999年3月,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政府财政部长奥斯卡·拉方丹因与总理施罗德理念不合,辞去党内和政府职务。施罗德继拉方丹之后成为党主席。

21世纪以后

在2002年9月的选举中,德国社会民主党得到了全国选票的38.5%,以微弱的优势战了基民盟/基社盟,在绿党的帮助下再次组成新一届联合政府,施罗德连任总理。但施罗德在位期间,德国经济仍无法走出低谷。2003年3月14日,施罗德在国会宣布了题为“2010规划”的改革方案,其目标是在中短期内加强德国的经济实力、创造就业岗位并使福利体制现代化;改革措施涉及了从减税到劳动力市场改革,直到社会保障体制等各个领域,涉及了德国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堪称德国战后历史上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一场改革。其中最具争议的内容是“哈茨IV”改革方案,该方案将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统一起来,结束了以往的双重保险结构,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率。这场改革是社民党主动调整福利制度,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放弃部分经过长期斗争才争取到的利益。然而这项改革举措却造成社民党党内出现了严重分歧。社民党左派反对在佣工制度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改革,认为这将损害广大工人的利益;作为社民党最重要合作伙伴的工会,也因这场改革而同社民党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认为社民党背离了其传统价值,因而对这场改革持公开的拒绝态度。2004年年初施罗德就以自己的改革计划难以为党内所接受为由,辞去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一职,弗朗茨·明特费林接任党的主席。2005年1月,反对“2010规划”的德国西部工会人士和一些社民党人在哥廷根成立了一个“站在社民党左侧”的新的左翼组织——“选举替代——劳动与社会公正”。社民党前主席奥斯卡·拉方丹于2005年6月宣布退出社民党,加入“选举替代”党。2005年大选前夕,“选举替代”同民主社会主义党组成参选的共同名单,最终获得8.7%的得票率。2005年的联邦大选终结了始于1998年的社民党和绿党组成的“红绿联盟”政府,开始了社民党与联盟党的大联合政府时期。2007年6月,“选举替代”和民主社会主义党合并成立了德国左翼党,彻底改变了德国的政治版图,对德国政治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2009年的联邦大选中,德国社民党失去执政党地位。2013年联邦大选之后,社民党再次与联盟党组成大联合政府。2013年11月27日,德国社民党和联盟党签订了联合执政协议,12月14日,社民党党员以75.96%支持率批准了这一协议,12月17日,社民党重新执政。2017年3月19日,社民党在柏林举行特别代表大会上,全部605名代表都投票支持马丁·舒尔茨(Martin Schulz)出任党主席。2017年德国联邦议会选举,社民党的得票率为20.5%,为68年来最低得票率。但仍居德国第二大政党。2018年3月,社民党党内投票通过决议,再次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联盟党组成大联合政府。2021年9月27日,德国联邦议院举行选举。10月15日,德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联邦议院选举的正式结果,时任总理默克尔所在的联盟党得票率24.1%,绿党得票率14.8%,自由民主党(自民党)得票率11.5%,德国选择党得票率10.3%,左翼党得票率4.9%,社民党以25.7%的得票率赢得联邦议院选举,成为联邦议院第一大党。12月7日,社民党与绿党、自由民主党正式签署了联合组阁协议。12月8日,社民党总理候选人奥拉夫·朔尔茨正式当选德国总理。2022年10月9日,在德国北部大州下萨克森州的地方选举中,德国社会民主党得票率达到33.0%,虽然较2017年的36.9%有所下降,但仍然成功战胜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基民盟只拿到28.2%的得票率。

意识形态与纲领

编辑

截至2024年,社民党至建党以来先后制订过八部党纲,分别是1869年的《爱森纳赫纲领》、1875年的《哥达纲领》、1891年的《爱尔福特纲领》、1921年的《格尔利茨纲领》、1925年的《海德堡纲领》、1959年的《哥德斯堡纲领》、1989年的《柏林纲领》和2007年的《汉堡纲领》。历史上,社民党围绕着纲领和路线的内部斗争曾数次导致党派分裂,并创建新的政党。建党初期,该党在马克思主义和现实政治之间展开激烈的路线斗争。以考茨基为代表的革命派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地位,延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阶级斗争思想,要求颠覆资本主义,代之以社会主义体制;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派则主张通过社会改良,逐步改善工人阶级社会现状。1875年的《哥达纲领》偏重强调现实政治和折中妥协,而1891年的《爱尔福特纲领》虽由考茨基和伯恩施坦共同撰写,但清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魏玛共和国时期,尽管社民党尝试维护国家稳定,在左右阵营之间发挥调解作用,但左翼阵营内部缺乏凝聚力,无法实现民主进步力量的联合并争取市民阶层的支持,最终未能阻止纳粹党的崛起。1959年《哥德斯堡纲领》的推出是社民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该党终结了在马克思主义和现实政治之间的摇摆,实现去意识形态化和思想路线转型,从工人阶级政党转变为中左翼全民党。社民党在纲领中明确将民主社会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将扩建福利国家、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作为主要政策目标,并将自身定位为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一切民主进步力量、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党,由此向市民阶层开放,成为实用主义的改革党。在转型成为全民党之后,社民党在传统的产业工人以外争取到大量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和处于社会上升通道中的中产阶层,党员和支持者队伍不断壮大。1989年,社民党制订《柏林纲领》,并于1998年进行了修订。新的党纲瞄准后工业化社会选民需求的新特点,告别旧的增长思维,更加强调诸如民主、自我决定、性别平等、经济与社会可持续性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目标,在生态、社会等领域纳入了新的时代议题。2007年,该党推出的《汉堡纲领》,即充分吸取了施罗德时期劳动力市场改革和社保体制改革的教训,尝试在改革派和传统派之间寻求妥协,并强调必须顺应全球化世界的变化,相应调整基本价值观。在之后的三次大联合政府中,社民党的参政行为都表现出这种路线上的折中。社民党在二战后推出的《哥德斯堡纲领》《柏林纲领》和《汉堡纲领》,均延续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传统,但同时也对这一指导思想进行了重新阐释,确立了自由、公平和团结的基本价值观。有学者认为,鉴于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同样被左翼党和共产党使用,存在相互混淆的风险,自《哥德斯堡纲领》起,社民党就已经采用更加精确的社会民主主义这一概念取而代之。不过,该观点并未获得广泛支持,在三部纲领中,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这两种表述均同时并存,而《哥德斯堡纲领》中所确立的中左翼全民党的定位和社会民主主义的行动原则一直沿袭至今。

组织结构

编辑

社民党每两年召开一次的联邦党代会是其最高权力机构,领导层由专职的理事会和主席团组成,在联邦、各州和地方分别建立起各级组织机构。其基本组织模式是基于党员的委员会模式,按照工作领域建立起青年、女性和雇员问题等专业工作团体和委员会。

党代会

联邦党代会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最高权力机构,由600名经各专区党代表大会通过秘密表决选出的代表和党的执行委员会成员组成。由党代会审查出席者的代表资格,选举大会的领导机构并确定议事规则。 党代会须有半数以上有表决权的代表到会方有权作出决议。党代表大会的讨论须做文字记录,党的执行委员会须公布会议记录并根据要求寄给代表。大会的各项决议,须由党代表大会主席团的两名成员登记备案。党代表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由党的执行委员会召集。党的执行委员会的任期可因客观原因延长或缩短。正式党代表大会至迟须在从上一次正式党代表大会算起的第三个日历年年内举行。召开党代表大会,至迟应在大会举行前三个月公布,同时还应公布暂定议事日程。公布议事日程应以适当的时间间隔至少重复三次。各级党组织和各联邦级工作团、工作组和主题论坛为党代表大会准备的提案和候选人提名,须在大会举行前两个月提交党的执行委员会。党代会的重要职能,是选举由三十六名成员组成的执行委员会。

党的执行委员会

党的执行委员会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主要执行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成员通常代表党内各政治派别。党的执行委员会可随时检查各级组织及其各类企业和工作团,责成其说明情况并要求清查账目。有权列席党的各种组织和工作团的所有会议。必须努力使各级组织(州联合会、专区、区、地方协会)的每一个执行委员会履行提交公开的工作总结报告的义务。每年至迟在第一个季度结束前,各专区执行委员会向党的执行委员会报告其上一年的工作情况、政治和经济状况、专区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党的执行委员会划拨物资的使用情况。执行委员会的核心,是由9名成员组成的主席团。

党的参议会

党的参议会成员由有表决权的成员和党的执行委员会有表决权的成员组成。由党的执行委员会提前两个月召集并告知议事日程。在不举行党代表大会的年份一年召开两次,其余年份一年召开一次。召开党的参议会由党的执行委员会确定提案期限。党代表大会的提案权也相应地适用于党的参议会。提案连同提案委员会的意见应立即寄送各位代表、各专区、各区和提出提案者。如果党的参议会有四分之一的成员或有三个州的四个专区提出建议,党的执行委员会须立即召开特别会议。建议中须列出议事日程的要点。党的执行委员会有权自行决定召开特别会议。党的参议会自行制定议事规则,并可根据建议决定召开非公开会议。在各专区选举党的参议会代表之前,联邦党代表大会的代表继续履行相应的代表权。党的参议会负责法律或章程未专门指定某个其他机构处理的一切政治和组织问题并作出决议,并对联邦党代表大会转交的提案作出决定。

地方咨询委员会

地方咨询委员会,由党的执行委员会召集。地方咨询委员会在联邦党代表大会上有发言权和提案权,并向党代表大会提交报告。

党内监督机构

监察委员会

监察委员会由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九名委员组成,以监督党的执行委员会、审理对党的执行委员会的申诉。党的执行委员会成员、党的参议会成员及党的专职工作人员,不得担任监察委员会委员。监察委员会会从其成员中,选举一名主席领导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德国社民党组织章程规定,监察委员会必须至少每季度举行一次会议。但实际,监察委员会每周都会开会处理党的事务,处理预算问题,处理行政和竞选事务。此外,德国社民党组织章程还规定,所有写给监察委员会的信件均应寄给主席,主席须以适当方式公布自己的通讯地址。根据监察委员会或党的执行委员会的建议可以举行联席会议。监察委员会还负责支持来自社民党政府或议会社民党派别,所制定的政策。在几乎所有情况下,监察委员会做出的决定,都会得到联邦行政部门和党代会的批准。

仲裁委员会

在联邦、专区、区三级都设有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的委员由各级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不得在各级执行委员会中任职,也不能担任专职党务工作,不能从党内定期取得收入。仲裁委员会的裁决范围主要有党纪诉讼、组织章程和规章的适用与解释、党内选举的异议或诉讼等。仲裁委员会按照《政党法》的要求,也是独立机构。社民党的任何一级党组织都有权对党员违纪现象启动诉讼程序,包括党员违反团结一致原则、拒不缴纳特殊党费及腐败等损害党的名誉的行为。

调查委员会

德国社民党在党内发生争执和纠纷时,为确保证据确凿和客观公正地解决问题,还设立了专门的调查委员会。

组织划分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划分为地方协会、区和专区。社民党国家一级以下的所有组织都可以选举自己的党务官员。

专区和区

专区是其党组织的基础,由党的执行委员会根据政治和经济的需要划分。根据同样的原则,由专区执行委员会划分区,由区执行委员会划分地方协会。被重新划分的组织,会在负责划分的执行委员会主持下,立即建立新组织。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区的州里,如果州内所有的专区都同意,可根据政治需要建立作为区域性联合组织的州联合会。建立州联合会不影响专区,作为组织的基础的地位。州联合会负责完成州内政治和各专区委托的任务。各专区有义务为州联合会创造完成其自身的,及受委托的任务所需的财政、组织和人员方面的条件。如果没有按照规定建立州联合会,党的执行委员会可通过条例来建立州联合会。在只有一个专区(州专区)的州里,可通过专区章程组成多个区的区域性联合组织。专区章程可委托区域性联合组织,选举党代会代表和党的参议会代表;此外,区域性联合组织还可获得向党代表大会,提出提案的权利。

地方协会

地方协会可自愿建立乡镇联合会、乡镇总联合会或者市联合会,委托它们承担地方自治政策和组织方面的任务。各联合会在各级党组织中享有提案权。专区章程可规定必须建立这样的联合会。地方协会有义务为它们创造完成其受委托的任务所需的财政、组织和人员方面的条件。如果联合会是自愿建立的,须根据章程对地方协会如何退出联合会作出规定。地方协会还可建立地区或地方分会。在地方上,德国社会民主党还领导着青年、妇女、工人联合会,职业协会及体育协会等群众团体。

党员人数

作为大众型政党,社民党在百年历程中经历过党员发展的若干高峰时期,并在联邦德国长期保持着“党员最多”的政党地位。1914年,该党党员人数首次突破100万大关,在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达到87.5万人的高峰,之后持续回落,并在1954年触及58.6万人的低位。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社民党党员人数稳步回升,并在1976年创下102万人的历史最高位。1990年两德统一之际,该党尚且拥有94.3万党员。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社民党招募新党员的动力明显下降,党员队伍折损大半,尤其自1998年上台执政以来更是加速萎缩,2019年该党仅拥有41.9万党员。截至2023年12月31日,德国社民党党员人数约为36.5万人。

政治主张

编辑

在2021年德国联邦大选中,社民党希望顺应经济社会新形势和时代要求,对其现有纲领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汉堡纲领》中就已经明确了这一思路,而在2021年的竞选纲领中,更是注重结合时代议题,明确突出了数字化、社会、中和等任务和挑战。社民党重点聚焦三大议题领域,提出自身的创新政策主张。第一,资本主义批判与替代方案。面对资本主义的危机症状和贫富分化问题,社民党就所有制、社会福利等政策领域提出各种批判、革新和替代方案,并拿出具体的政策主张。例如,柏林社民党在执政期间出台有关房租上限的规定,以抑制大城市房租上涨的势头;社民党青年组织前党主席凯文·屈纳特(Kevin Kühnert)主张将宝马等大企业集团和大型房地产企业国有化。第二,数字化转型。社民党持续就“数字资本主义”和“劳动4.0”展开深入研讨,探讨其对于工作世界和劳工权利保护等本党核心议题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具体应对建议。例如,要求在企业数字化建设中保障职员的参与决策权。第三,气候保护。该党希望弥补在环保议题上的短板,2021年竞选纲领中提出不少具体要求。例如,主张2030年前实现至少1500万辆电动汽车上路,2040年前以可再生能源覆盖德国所有能源需求,高速公路限速130公里/小时。

历任主席

编辑

德国社会民主党历届主席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350078/

(129)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筹建初期
  3. 德意志帝国时期
  4. 一战时期
  5. 十一月革命
  6. 魏玛共和国时期
  7. 纳粹帝国时期
  8. 联邦德国时期
  9. 社民党重建
  10. 政党转型
  11. 参与执政
  12. 21世纪以后
  13. 意识形态与纲领
  14. 组织结构
  15. 党代会
  16. 党的执行委员会
  17. 党的参议会
  18. 地方咨询委员会
  19. 党内监督机构
  20. 监察委员会
  21. 仲裁委员会
  22. 调查委员会
  23. 组织划分
  24. 专区和区
  25. 地方协会
  26. 党员人数
  27. 政治主张
  28. 历任主席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