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益

编辑
本词条由“小小编” 建档。
伯益(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973年),又叫伯翳[yì]、大费、后益。大业(一说皋陶)之子,妻子是舜帝的女儿姚氏。在《中国覃氏通书》记载中,覃氏族谱将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齐列为覃氏祖先,将舜、禹时代的伯益列为覃氏的始祖。伯夷姓姜,为西方之人,而伯益姓嬴,为少昊之后。根据河南新蔡县文联主席谢石华的研究,他指出新蔡县的“天下第一井”是由伯夷首先发明了凿井术而开凿的。然而,一些文献却将伯益与井的发明...

伯益(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973年),又叫伯翳[yì]、大费、后益。大业(一说皋陶)之子,妻子是舜帝的女儿姚氏。

身份与名字考证

编辑

伯益与伯夷

在《中国覃氏通书》记载中,覃氏族谱将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齐列为覃氏祖先,将舜、禹时代的伯益列为覃氏的始祖。伯夷姓姜,为西方之人,而伯益姓嬴,为少昊之后。根据河南新蔡县文联主席谢石华的研究,他指出新蔡县的“天下第一井”是由伯夷首先发明了凿井术而开凿的。然而,一些文献却将伯益与井的发明联系起来,存在混淆的情况。在后世的文献中,伯夷与伯益的区别经常混淆,可能是因为在口耳相传时代,两者的发音相近,导致事迹混淆。此外,氏族部落的迁徙和融合也是导致混淆的原因之一。在古代,氏族部落的迁徙和融合导致了姓氏、官职的交织,使得不同时代的人物在文献中可能被错误地混为一谈。

伯益与伯翳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的祖先是帝颛顼的孙女女修。女修生下了大业。大业娶了少典的女儿女华,生下大费,与禹共同治理水土。……大费娶了姚姓的玉女为妻。大费拜受封号,并协助舜调度鸟兽,鸟兽众多服从,被封为伯翳。” 《索隐》指出:“查阅《史记》上下的各种文字,伯翳和伯益是同一个人,毫无疑问。而《陈杞世家》描述伯翳和伯益为两个不同的人,可能是司马迁的错记。”《国语·郑语》中说:“嬴,是伯翳的后裔”;《汉书·地理志序》也说:“嬴,是伯益的后裔。”《郑语》中说:“伯翳,能操纵百物以辅佐舜”,《地理志序》也说:“伯益能操纵百物以辅佐舜”。《史记.秦本纪》也说:“大费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服从,是为伯翳”;《后汉书·蔡邕[yōng]传》也说:“伯翳综声于鸟语。”《论衡·逢遇篇》中说:“禹王天下,伯益辅治”;《史记·自序》也说:“秦的祖先,伯翳佐禹。” 这都是证明伯益和伯翳是同一个人的证据。崔述认为伯益与伯翳是两个人,说“乃《汉书》因声近误合而为一人”,没有确凿证据。

伯益之父考

关于伯益的父亲身份存在争议。通常认为伯益是皋陶的儿子,这一说法主要源于《史记·夏本纪》中的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为,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 然而,该文中并未直接指明皋陶之后即为伯益。另一种说法认为,伯益的父亲是大业,而大业即为皋陶。有一些考古发现支持了这一观点,例如在杞的两块象牙标签上,有杞和益名字的右边有两个像花蕾的符号。尽管未找到“业”的甲骨文字形,但从“业”的金文字形和小篆字形的对比中,这两个花蕾符号极其相似,被认为可能是“业”字。《史记•秦本纪》认为大业即皋陶,《列女传》中说‘陶子五岁佐禹’,曹大家注释说:‘陶子即皋陶之子伯益。’ 从这一点,可以知道大业就是皋陶。”金荣权认为,皋陶与伯益的父子关系之论缺乏证据。《史记•秦本纪》说:“大业取少典之子,日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夏本纪》又云:“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可见禹、皋陶与大业孙辈人物大费(伯益)是同时代人。对于伯益和皋陶是否为颛顼后裔还是少昊后裔,存在不同的争论。《汉书地理志注》和《说文解字》记少氏为嬴姓。一些基于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提出,采纳伯益为少昊后裔的说法,这样伯益的世系则为黄帝→少昊→蟜极→业祖→业父(配女修)→大业(配女华)→伯益。

人物生平

编辑

家庭背景

伯益的祖母是颛顼的孙女,叫女修,她善于纺织,生大业。大业娶了少典的女儿女华为妻,生下伯益。

辅佐舜禹

伯益因擅长调驯鸟兽,被舜任命为掌管山林的虞官,他“佐舜调驱鸟兽,鸟兽多驱服”,被舜帝赐姓嬴氏,也就是秦始皇的先祖。舜还将自己的女儿姚氏嫁给伯益。那时很多人聚集在靠近黄河、长江及其他河流的地方。因为那里的土地肥沃,水草丰富,宜于农耕、畜牧和渔业。但又易于受到水患因为当时黄河中下游排水不畅,地多低湿。于是排涝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禹受命治理水患。他和伯益等一同商讨治水大计。他们认为必须打破部落界限,治山与治水相结合。禹改变了以“邻国为壑”的治水办法,打破了部落联盟地域的局限,采用了以“四海为壑”的治水办法。在伯益辅佐下,大禹治水获得成功。伯益还根据土质状况而区别采取种植措施。平原地带应该种植怎样的“草木”,低洼地区又应种植怎样的“草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伯益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的方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除种植问题外,还有养殖问题,“上谓原,下谓隰(xí )”,伯益认为,在养殖上该有个合理的安排。伯益还参加了禹主持的对三苗的战争。三苗是居于江南的一个庞大的族群,他们在这一时期北上,与虞舜主盟的北方族群争夺中原地区的主导权,因而发动了战争。伯益在此次战争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智略,起了关键作用。

获得帝位

伯益因一直辅佐禹从事部落联盟的管理而功绩卓越。按照禅让的传统,禹年老时将帝位传给伯益。禹东巡十年后,在会稽崩逝,天下传给伯益。

被杀身亡

禹将王位传给伯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最终导致禹之子启打破禅让的传统,直接继承君位。三年丧期结束后,伯益让位给禹的儿子启,并隐居箕山之阳。这使得“禹传子,家天下”成为广泛接受的帝位继承方式,而禅让制度则以失败告终。战国楚简《容成氏》有这样的记载:禹先是让位给伯益,可是夏启不答应,等禹一去世,马上采取了突然袭击,一举击败了益。这在历史上被称为“攻益自取”。一些学者依据孟子说的“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认为益被启击败后,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夷地去,而是带着他的队伍排彻于新都(阳城)的郊甸,试图伺机东山再起。启看情势不对,就断然地下手杀了益。而按照《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是伯益耐不下性子,首先发难,向夏启动了武。结果是启早有准备,毫不留情地杀了这位大功臣。总之,在夏启即位六年(前1973年),伯益被杀害。禹禅让伯益的失败引发了有肩氏的武力反抗,发生了夏启讨伐有肩氏的甘地之战。夏启通过正义的誓词取得胜利,灭有肩氏,但夏朝政权并未巩固,历经几代才得以稳固。在夏朝历史上,嬴氏族群的记载较少,伯益及其子孙的处境并不顺遂,长期处于一种蛰伏状态。

主要成就

编辑

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帝嘉奖,而大禹却告诉众人“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意即这件事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能,多亏了伯益的辅佐。伯益把原先传统观念上的治水推向“平水土”。在整个“平水土”过程中,伯益与大禹两人都是全程参与,但工作的重心有所不同。禹的工作重心在于前期的“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让改道的河流流回河道去。而后期的工作就是“驱予上下草木鸟兽”。要把“上下”的各类土地平整起来,要把适宜的“草木”种植起来,要把各类“鸟兽”养殖起来。“昔伯(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即伯益擅长养育家畜,因此大舜就让他担任了这方面的主管官员。“秦,嬴姓,伯之后也。伯佐舜怀柔百物。”是说伯益在驱化动物和种植作物方面绝对是位高手。“嬴,伯之后也…伯能议百物,以佐舜者也。”把动植物的养育培植当作一个研究科目来看待,伯益是中国历史上这方面的第一人。

著《山海经》争议

编辑

西汉刘歆整理《山海经》一书时认为此书是夏禹及伯益所作。《吴越春秋》也有记载:禹“遂行四读,与益、䕫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证之。故名之曰《山海经》”。之后的古人多沿袭刘歆[xīn]观点,认为该书是二人所做的“主名山川,定其秩礼,量其道里,类别草木鸟兽”的地理著作。 袁珂在其《神话论文集•〈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中指出:《山海经》的著作时代,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著作地方是战国时代的楚国和汉代初年的楚地,作者是楚国和楚地的人。近代以来,学者虽然已不相信《山海经》为夏禹、伯益之作,但依然有许多学者认为它是古代地理著作。1979年版《辞海》“山海经”一条,即断它为“古代地理著作”。不过,古时也有人意识到它主要是述神语怪之作。《四库全书》因此而将它列入小说家类,对《山海经》的性质有了较正确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在博征文献的基础上,又结合出土的大量楚文物丛证细辨,充分证实了《山海经》是一部楚地的“巫以记神事”之书。

人物评价

编辑

孟子写伯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伯益助力大禹为中国人解决了“可得而食”的问题。墨子在《墨子·尚贤》中评价道:“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禹把伯益从阴方之中拔举出来,授予他政事,结果天下统一。

人物关系

编辑

相关轶事

编辑

获赠白旗

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帝嘉奖,得到大禹亲赐的一根象征权力和权威的黑色玉圭。大禹在那次授奖大会上当着舜帝的面说:“平水土的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能耐,在辅助者之中,伯益的功劳是最大的。”伯益也是与会者,舜帝就把他叫到身边,赐予他一面白色的旗帜。玄圭与卓游相合,这是种黑与白的相配。并称他只要坚持干下去,子孙一定会昌盛的。

百虫将军

传说伯益在干农牧期间,熟悉了一切生物的习性,能驯服百兽,所以有了“百虫将军”这一称号。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350055/

(37)
词条目录
  1. 身份与名字考证
  2. 伯益与伯夷
  3. 伯益与伯翳
  4. 伯益之父考
  5. 人物生平
  6. 家庭背景
  7. 辅佐舜禹
  8. 获得帝位
  9. 被杀身亡
  10. 主要成就
  11. 著《山海经》争议
  12. 人物评价
  13. 人物关系
  14. 相关轶事
  15. 获赠白旗
  16. 百虫将军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