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Taihu stone),又名窟窿石、假山石,其主要是由方解石组成的碳酸盐质岩石,是石灰岩在水的长期冲刷和溶蚀下形成的。具有瘦、皱、漏、透、清、顽、丑、拙的特点。太湖石准确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的石灰岩。而广义上的太湖石,则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的碳酸盐岩也称为太湖石。如安徽、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太湖石与江苏太湖石的造型、肌理、结构都非常相似。
主要特征
编辑太湖石主要是由方解石组成的碳酸盐质岩石。因其长年被水浪冲击,石灰岩表面及内部形成许多漏洞、皱纹、隆鼻、凹槽。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洞纹鼻槽的石灰岩组合成太湖石。其质地坚硬,可少量吸水,稍具脆性。太湖石有水、旱两种,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以黄色的更为稀少。
太湖石的质量必须具备瘦、皱、漏、透、清、顽、丑、拙的特点。“瘦”就是太湖石体态苗条、迎风玉立;“皱”就是太湖石凸凹褶皱,千奇百怪;“漏”就是太湖石孔穴贯穿,四面玲珑; “透”就是太湖石纹理纵横;“清”就是太湖石要阴柔;“顽”就是太湖石要阳刚;“丑”就是太湖石要寄突;“拙”就是太湖石要浑朴。
形成原因
编辑太湖石或形成于2.7亿~2.2亿年前的二叠纪,或形成于2.2亿~2.0亿年前的三叠纪早期。太湖石形成之后由于地质变迁,产区周围普遍抬升为陆,所产石灰岩在含碳酸地下水和雨水的作用下,受到不同程度的溶蚀,从而形成了形式各异的溶沟、溶穴。其中有一些在风化侵蚀作用下,发生自然崩落,坠入周边的太湖水中,受湖水的常年累月浸润溶蚀,加剧了岩溶作用的进程,产生许多窝孔、穿孔、道孔的水太湖石。产于山地的旱太湖石由于缺少水下溶蚀的这一过程, 仅仅依赖大气雨和风的侵蚀,虽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岩溶作用,但程度相对较弱,因此在形态上要比水太湖石略逊一筹。
分布区域
编辑太湖石准确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的石灰岩。中国的碳酸盐岩地质分布区很广,在适宜的构造、岩石和水文地质等条件下,所形成的碳酸盐岩石与江苏太湖石的造型、肌理、结构都非常相似。所以人们把太湖地区以外因岩溶作用所形成的碳酸盐岩也称为太湖石。这是一种广义的太湖石。这种广义的太湖石在安徽的灵璧、巢湖,广东的英德也有产出,除此之外, 长江以北的地区也有产出,如河南、山东、河北、湖北、辽宁等地皆有所产。产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地区的房山太湖石,河北保定唐县一带的太湖石,因其形、其质均类似于太湖石,有人称其为北太湖石。
广义的太湖石中较著名的有安徽太湖石、北京房山太湖石、河北西同龙太湖石等。
- 安徽太湖石
安徽太湖石产于巢湖地区,故又称巢湖太湖石。是一种备受岩溶作用洗礼的碳酸盐岩。它不仅具有太湖石家族的“瘦、皱、透、漏”的共性,还具有其他特点:含有丰富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石富具孔径较小的孔洞,但孔洞圆润,并以孔洞之多、孔径之圆、孔壁之光而称雄;石内常有方解石组成的奇筋异脉;不少石上常生有硅质或泥钙质成分的瘿瘤。
- 北京房山太湖石
北京房山太湖石产于北京市房山周口店地区。该石为石灰岩,形状大体和南方太湖石相似,具有太湖石的“涡、沟、环、洞”的变化。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扣之无共鸣声,多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体态嶙峋透露,质地坚硬,轮廓飞舞有致,色或青灰、或灰白。埋在土层里的房山太湖石,因红色山土的作用,新开采的多呈土红色、橘红色、土黄色,日久后表面带些灰黑色。质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韧性。
- 西同龙太湖石
西同龙太湖石发现于河北省唐县西北太行山腹地的岩溶石灰岩。由于唐县属于唐尧文化(以尧为代表的陶唐氏部落的文化遗存)旧址,故这种在唐县发现的太湖石又被尊称为“唐尧奇石”;又因主产地在西同龙一带,故又称“西同龙太湖石”,归入北太湖石一脉。其质地坚硬,人们认为它具“瘦、透、漏、皱、丑、绝”六奇。
应用
编辑太湖石一般用作特置石峰、花台布置、厅堂踏步、亭前台级、山石几案、引石点缀,以及嵌壁叠石等。
- 叠山造景
假山采用天然的太湖石石料,不加雕琢,模拟自然山水, 经艺术构思,用特殊的技法以获得良好的景观艺术效果,美化环境,供人们观赏。
黑太湖石假山
- 特置山石
一般是指依据造景及配景整体效果要求,挑选独立成型、体量较大的太湖石布置成独立的石景,常用作入口处的障景、对景,亭侧廊间、天井中间、镂窗前后、水池、道边, 围墙的折角空间等处。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就是特置石峰的上品。特置石峰是以独块自然形状完整的造型石,配以色泽与纹理一致的基座石堆叠而成的石峰。此类石峰要求外曲线流畅,石形自然优美。
特置石峰
- 群置
将数块太湖石进行自然和富有变化的排列,作为一个群体来表现。要求石块大小不一,疏密相间,高低变化,有呼有应。群置可以有主题,作为独立的一组景观来表现,也可以仅起挡土护坡、延续山势、点缀布置的作用。
太湖石群置
- 散置
将多块大小不同的太湖石依照地形或配景要求做若断若续的自然散放,并且相互呼应,具有散的特征和整体的观感;常用于土山、湿地、古树丛间、园路两侧等处的点缀,营造出城市的山林景致。
太湖石散置
- 山石几案
指用太湖石做桌、几、凳的布置。
太湖石桌
- 花台
南京玄武湖公园、古林公园牡丹园的牡丹种植花台,均是用太湖石叠成的。
太湖石花台
- 供石
指放置于室内配有基座的观赏石,以单块观赏石为主, 一般体量较小,但造型完整,突出奇、秀,兼具收藏价值,常放置于桌案之上或书房厅堂。
供石
分类
编辑太湖石按产地、分布、石色、规格、应用的不同可做如下分类:
- 按分布在长江南或北分为南太湖石和北太湖石。
- 按产于水中或陆地分为水石和旱石。其中水石表面光滑圆润、细腻,旱石粘而不润,棱角分明,质地较水石枯涩。
水太湖石
旱太湖石
- 按石之色彩分为灰太湖石、黑太湖石、白太湖石、红太湖石、黄太湖石等。
灰太湖石
黑太湖石
白太湖石
红太湖石
展开
- 按规格尺寸及应用分为园景置石、假山石、盆景石、供石。
置石
假山石
盆景石
供石
- 按观赏性质分为孤赏石和组景石。
孤赏石
组景石
常见石种
编辑太湖石
苏州现存古典园林的湖石假山主要采用此石。太湖石色分白、青而黑、微黑青三种,石坚而脆,敲之有声;其质纹理纵横,脉络起隐,于石面遍多坳坎,经水冲击形成缝、穴、洞,有的窝洞相套,玲珑剔透。石以高大为贵,适宜布置于厅堂前,置之奇卉异木下,罗列园林广榭中,为叠石缀山的首选之材。为保护生态环境,已禁止在太湖西山开采原石,真正原产的太湖石数量极其有限,因此,用“挖到尽头身无价”来比喻正宗太湖石资源的价值。
巢湖石
巢湖石是指产于安徽省巢湖周边地区的各类碳酸盐岩,属于“类太湖石”,为石炭系、二 叠系及三叠系的碳酸盐岩,其中以二叠系栖霞组灰岩最为重要。巢湖石除具有太湖石的共性特点外,独有特点如下:
- 含有丰富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
- 石内常有方解石组成的“筋脉”纵横穿插,其数量多,分布广。
- 体形大小悬殊,既有重达百吨以上的巨石,也有超小型的袖珍石。
- 石上常生有硅质或泥钙质成分的“石瘤”,这种“石瘤”主要存在于三叠系南湖组瘤状灰岩形成的石上。
北太湖石
北太湖石是相对江南太湖石而言的。江北有许多地方石的形和质似太湖石,产地繁杂。
- 山东省济南市仲宫即产此石,藏量丰富,俗称仲宫石。石呈灰白或灰褐色,表面光滑圆润,弹子窝洞穴四出,表面石皴备至。
- 山东省临朐县境内北太湖石分布也较广泛。以五井镇莲花山出土者为最佳。临朐太湖石因地壳发生变动而半暴露于陆面。在地表以下挖出的石头上浮有螺类及海藻类化石。临朐太湖石色泽灰白,质坚而脆,叩之有声,形状各异。
- 费县太湖石被大量地掘取,有的经切割打磨制作成石桌、石凳,通常是一桌四凳,价格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南京玄武湖公园也竖立了三块从费县购置的北太湖石,景名为“米芾拜石",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头形如“辟邪",高达8.6m,重达40余吨。这是南京市目前最高大的一块园景石。
- 北京市房山区太湖石为石灰岩,大多埋在土中,因红色山土附体,新采出的多呈土红色、橘红色、土黄色等,经日后略显灰黑色。石体造型与南方太湖石相似,石体也分布有涡、沟、环、洞的变化,但多为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其体态嶙峋透漏,质地坚硬,石性有一定韧性,扣之无共鸣声,多用作修筑叠石假山。
- 唐县处于太行山地区,因唐县“唐尧文化"久负盛名,故在唐县的太湖石又被尊称为"唐尧奇石"。其石质坚硬、色泽艳丽,也具有瘦、透、漏、皱、丑、绝等传统赏石特点。
红色及黄色太湖石
红色及黄色太湖石分布在南京郊区及镇江句容一带,产于碳酸盐岩破碎带中或与侵入岩体接触带附近,含有较多的三氧化二铁及多种成分的胶结物胶结了碳酸盐岩的角砾。当这些角砾被溶蚀后,留下许多空穴或空洞,形成各种形状的红色或黄色太湖石。红色太湖石仅出现在靠近有侵入岩体的断裂破碎带中,数量稀少。
开采
编辑太湖石的开采需要石匠携带锤子、凿子潜入水底, 在造型奇巧的石头上凿出孔洞,将绳索的一端绑在石头上,另一端绑在湖面的船上,把石头绞绕运输到船上。如果遇上还未成形的石头,则需要稍微打磨一下,再将其沉入湖底,让水浪冲刷一段时间后更具观赏性。
历史
编辑据宋人陶榖的《清异录》记载,早在五代后晋时代,太湖石就因其通灵剔透的特点受到人们的重视,就有人开始玩赏,到唐代已十分盛行,如唐 ·吴融在《太湖石歌》中描述了太湖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其诗曰:“洞庭山下湖波碧, 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描述:“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 徒次焉。”足以证明,当时太湖石已列为中国的名石之一。唐代宰相牛僧孺就十分酷爱收藏太湖石,相传在他府第归仁里以 及南郭的别墅均藏有太湖石,收藏极富, 以致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 专门描述牛僧孺收藏太湖石的情况,称他“休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
宋代的《云林石谱》是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其中就有“平江府太湖石产于洞庭水中”的记载。由于酷爱石头,北宋徽宗尽搜江南名石组成“花石纲”用以装饰宫廷御苑,堆山叠石以造“艮岳”,引起了农民起义。在明代林有麟所著的《素园石谱》也有关于太湖石的记载,其文曰:“平江(今苏州)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于急水中舂撞之,久之如天成,或以熏烟,或染之色。” 明画家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
人工优化
编辑- 对于太湖旱石,因其干燥不润,人们会人工开凿一些孔洞,待时间久了,凿痕消失,较为雅观。
- 对于小块的水太湖石,因其面积较小,相对较平坦,人们会将其雕刻后再次沉入湖底,经多年水冲淘洗,人工痕迹最终与石体的天然本质混为一体。这种人为的雕工,及其有限,不是为了显示人工之巧,而是模仿自然。
品质鉴定
编辑天然美是区别太湖石精品与非精品的界线。人为的加工制造,或在奇石底面以外的地方人为地改变自然形状与色彩,用人工美充当自然美,都不符合观赏石天然美的精神。由于太湖石珍贵稀有,所以市面上有不少假冒品,这就需要仔细观察石头的坑洞是否自然,石头表面是否有人工修整的痕迹。其次要看它是否具有“瘦、皱、漏、透、清、顽、丑、拙”等特征。有的石商用电钻、电锉、斧凿等方法将太湖石钻洞、磨峰,再用细砂磨、盐渍。 经过加工后成为具有瘦、皱、透、漏之特点的景观石。但其孔洞大多是前后对穿,缺少自然孔洞的那种迂回曲折感。
对于园林造景石:石质坚而脆,敲之 有声者为上品;石面,凡多皱、多孔洞,显得古雅者为上品;石之上下、左右、前后比例 适当,全景保持均衡,底座平稳,有适当的厚度者为上品。
太湖的水石跟旱石相比,质地更为清润,硬度和密度更大,而且大多面面可观,没有明显的阴阳面,数量非常稀少。江南各处古典园林中的太湖石峰,包括苏州留园冠云峰等都是山石,有明显的正反面,有的背部多有修治加工。苏州洞庭西山周边太湖水域中的太湖石,质地坚质硬朗,有的附着有浮雕状的硅质岩结构,少见瘦皱透漏之姿,尤其是石表大多带有水浪、鱼鳞纹状的肌理。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2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