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鼠

编辑
本词条由“小小编” 建档。

跳鼠生活在北美洲及欧亚大陆的北部,因善于跳跃而得名,生就一副跳高的身体,长长的后脚,强壮的后腿和一根有助于在半空中保持平衡的长尾巴。其体长4—15厘米,有类似袋鼠那样的后腿,长尾巴,大眼睛,大耳朵,皮毛柔软。 跳鼠体中、小型,头大、眼大、吻短而阔、须长;毛色浅淡,多为沙土黄或沙灰色,无光泽,与栖息地的景色接近;后肢特长,为前肢长的3~4倍,后肢外侧2趾甚小或消失,落地时中间3趾的落点很接近,适于跳...

跳鼠生活在北美洲及欧亚大陆的北部,因善于跳跃而得名,生就一副跳高的身体,长长的后脚,强壮的后腿和一根有助于在半空中保持平衡的长尾巴。其体长4—15厘米,有类似袋鼠那样的后腿,长尾巴,大眼睛,大耳朵,皮毛柔软。

跳鼠形态特征

编辑

跳鼠体中、小型,头大、眼大、吻短而阔、须长;毛色浅淡,多为沙土黄或沙灰色,无光泽,与栖息地的景色接近;后肢特长,为前肢长的3~4倍,后肢外侧2趾甚小或消失,落地时中间3趾的落点很接近,适于跳跃,一步可达2~3m或更远。有些种类如三趾跳鼠、栉趾跳鼠等的后足掌外缘生有1~2列硬密的白色长毛,即可在跳跃时保持后足在松散土地上不致下陷,又可在挖洞时借以将土推出洞外;尾甚长,在跳跃时用以保持身体平衡,并能以甩尾的方法在跳跃中突然转弯,改变前进方向,以躲避天敌的捕捉;多数跳鼠尾端具扁平形的由黑白两色毛组成的毛穗,跳跃时左右晃动,以迷惑天敌,使之无法判断其准确落点。

跳鼠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跳鼠跳兔
外观跳鼠跳鼠

跳兔

分布区域亚、非、欧三大洲内蒙古东部及非洲东南部
食性杂食性杂食性
跳鼠科跳兔科
啮齿目啮齿目

跳鼠生活习性

编辑

行为

跳鼠类都有冬眠习性,它们会找一个洞茂身、筑巢,然后冬眠。以尾部积累的脂肪在蛰伏期间补充机体能量的消耗。主要吃植物,在夏季也捕食昆虫。

另外它没有汗腺。獾、土拨鼠、豪猪、榛睡鼠和黄鼠都是典型的冬眠动物。在冬季寒冷,黑暗而又漫长的地方,它们找一个安全、温暖的栖身之地入睡眠状态。这是克服这种严酷的自然条件,求生存的一种办法。

食性

饮食习惯:植物性

植物种子及幼嫩根、茎为食,亦食少量昆虫。

跳鼠分布范围

编辑

原产地:非洲西南部。有10属27~28种,广布于亚、非、欧三大洲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其中以三趾跳鼠亚科种类最多,7属21~22种。

跳鼠生长繁殖

编辑

多每年4月开始发情交配,一般年产仔2窝,于7~8月间停止生育,但有些种类年产3窝,于9月结束繁殖,每胎产1~6仔,多数为2~4仔。

跳鼠

亚种分化

编辑
中文名英文名
心颅跳鼠亚科Cardiocraniinae

心颅跳鼠亚科

心颅跳鼠亚科为跳鼠科特征最原始的一类动物。体型皆小,体长均不到7厘米;耳小,前翻不到眼;尾或细长,复以稀疏长毛,或在其近基部1/3处具膨大的脂肪积聚部位,尾端均无尾穗;后足3趾(三趾心颅跳鼠属),或具5趾(五趾心颅跳鼠属);听泡异常膨大,其长度达头骨长之半。现有2属5种,全是珍稀种类。

跳鼠

主要品种

编辑
中文名拉丁学名
长耳跳鼠euchoreutes naso
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
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

长耳跳鼠

形态较为特殊,而构成单种的亚科。体长8~10.5cm,尾长15~19cm,尾端具尾穗;与其他跳鼠相比,吻尖,眼小,耳极大,长3.8~4.7cm,占体长的40~50%,后足5趾。分布区狭窄,基本上为中国的特有种。见于中国内蒙古西部、甘肃北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以及新疆的东部和南部。国外仅见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外阿尔泰戈壁。

五趾跳鼠

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以及俄罗斯、亚洲中部、蒙古、朝鲜等地的荒漠地带。它的大小和家鼠差不多,体长13~15cm,体重95~140g。但头大眼睛也大,耳朵也比家鼠的长。身体背部体毛为棕黄色。腹面为白色。它的后腿特别长,脚底下有硬毛垫,适于在沙地上跳跃。前脚有5指,后脚只有3趾,中间3趾发达。与后腿相适应的尾巴比身体还长,可达20cm,尾上有黑色环斑,末端还有一簇白色蓬松的尾毛,很像个小刷子。

五趾跳鼠的四肢生得极不均称,后肢要比前肢长很多,走路时只有后脚着地。它有一条比身体还要长的尾巴,尾槌扁平又有长毛。尾巴富有弹性,跳跃时上下甩动,能使身体保持平衡状态。这种强健而长长的后肢,成了跳鼠能迅速跳跃、跳远的最有利武器,再加上尾巴的密切配合,因此跳鼠就成了沙漠里的跳远健将了。这种善于跳跃的脚,是长期生活在沙漠中适应环境而形成的。

三趾跳鼠

外形似五趾跳鼠,体长大于110mm。头圆吻钝。眼大。耳壳发达,耳前方有一排白色硬毛,成栅状但贴头前折不达眼前缘。尾长,其长约为体长的1/3。前肢短小,具五趾,二、四趾爪发达,爪细长而锐利。后肢约为前肢的三倍,具三趾,各趾下被有梳状硬毛。门齿前面橙黄色,中央有纵沟。背毛及后肢外方深沙黄色微沾黑色,毛基部灰色,中段深沙黄色,毛尖黑色;少数毛深沙黄色的一段为黑色所代替;体侧浅沙黄色,毛基白色;腹面、前肢、后肢内侧均为白色;白毛区绕过臀部向后一直延伸到尾基部;耳壳外方棕黄色,内面为稀疏白毛;耳后有一白斑,颊部至眼上方色浅,毛基白色;鼻上方小部分被以短而硬的纯沙黄色毛;尾上下两色,背方为纯沙黄色,腹方白色,尾末端有黑褐色和白色毛相间而成的毛束,但其黑褐色环在腹方为白毛隔断。头骨宽而短;额骨在肋骨后缘部分最窄;颧弓虽细,但向上分支很宽;眶下孔大,呈卵圆形;鼻骨与额骨相接处有凹陷,但较羽尾跳鼠的凹陷浅;顶间骨大,听泡中等,两听泡前端距离宽。乳突部不膨大。门齿孔后缘一般不超过前臼齿。腭孔两对,较小。

跳鼠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

2007年12月13日,一种濒危的草原啮齿类动物的身影出现在摄像机的镜头里,让研究它的科学家们惊喜万分。这种小动物的模样实在是招人喜欢,难怪人们亲昵地称它为“荒漠米老鼠”,而它真正的名字叫草原跳鼠,因为它行走时像袋鼠一样用后腿跳着走。跳鼠大多喜欢在夜间活动,而白天则会待在地下的洞穴里,由于居住环境遭到破坏,跳鼠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已经被联合国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动物名单。行动组负责人说,虽然对跳鼠这种濒危小动物的保护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她相信看过这段影像后,人们肯定愿加入到保护跳鼠的行列中来。

种群现状

中国脊椎动物(Vertebrata)共6347种,约占世界总数(45417)的14%,其中许多为中国所特有。特有种数达667种,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0%。中国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高、特有程度高是复杂的动物区系历史和多样的生态地理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北方属古北区,东北大兴安岭和新疆阿尔泰山地区处于泰加林南缘,有许多冻原和泰加林动物区系的代表物种生活在那里。其中包括跳鼠科(Dipodidae)的许多种。

百科词条作者:小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pedia.cn/116501/

(9)
词条目录
  1. 跳鼠形态特征
  2. 物种对比
  3. 跳鼠生活习性
  4. 行为
  5. 食性
  6. 跳鼠分布范围
  7. 跳鼠生长繁殖
  8. 亚种分化
  9. 心颅跳鼠亚科
  10. 主要品种
  11. 长耳跳鼠
  12. 五趾跳鼠
  13. 三趾跳鼠
  14. 跳鼠保护现状
  15. 保护级别
  16. 种群现状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